■鐘航
舞動世界的中國之翼
■鐘航
十余年來,在共和國的天空上,中國航空集團公司標記中那耀眼的紅色鳳凰,就像一團跳動的火焰,總是閃耀在人們視線的最高處,格外絢麗。
2002年10月11日,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為主體,聯合中國航空總公司和中國西南航空公司組建的中國航空集團公司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宣告成立。我國民航業進行三大航空運輸集團的重大改革重組,是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的重大戰略部署,也飽含著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對民航發展的厚望。十年后的今天,撫今追昔,中航人自豪地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期望。
十余年來,中航集團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的激烈競爭和挑戰,在國務院國資委和集團黨組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廣大干部職工的努力拼搏,安全、效益、服務、黨建等各方面工作邁出了堅實步伐,企業實力大為增強,戰略推進成效顯著,不斷提升在行業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實現了又好又快的發展。
安全生產保持平穩較快發展,企業實力和經濟效益連上新臺階,服務水平和品牌價值再創新高,企業發展戰略明晰、主輔業協調發展,履行社會責任表現突出。十余年發展,一路風雨。回顧中航集團的歷史,每一階段走來雖十分艱難,但每一步都走得穩健有力。
中航集團成立伊始,就確立了以主業為依托發展成為航空運輸綜合企業集團這一主旨。成立僅17天后,集團黨組就任命了新國航領導班子,拉開了主業一體化進程的序幕。他們采取由簡到繁、先統后分、先包容后理順的方式,選準以機隊和市場整合作為推進主業一體化的突破口,穩步推進其它各項整合,新國航各方面優勢逐步顯現。2003年7月28日,新國航率先獲得了民航總局頒發的一體化合并運行合格證書。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把中國民航業帶到了低谷,也使剛剛成立不久正躊躇滿志的中航集團遭遇了發展路途上的第一次嚴峻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市場困境,中航集團一方面以更加拼搏進取的態勢強化各項對策,一方面研究布局后非典時代的市場突圍。疫情趨緩后,準確把握市場復蘇形勢,啟動了“藍天振興”計劃,落實“市場振興”方案,發揮國航一體化優勢,統籌運力管理,統一銷售流程、政策和業務規范,準確把握市場節奏,合理安排運力,搶占市場先機。這一系列措施保證了國航下半年扭虧為盈,中航集團全年實現利潤總額1.77億元,成為當年唯一盈利的國內航空運輸集團。
非典過后,中航集團緊抓市場機遇,眾志成城,強勢突圍,一舉實現了連續三年盈利的良好業績。憑借優異的業績,國際資本市場的大門正式向國航打開!2004年12月15日,國航在香港、倫敦兩地同時上市,創造了世界航空運輸企業近20年來IPO的多項第一。
以改制上市為突破口,國航主業提出了“主流旅客認可、中國最具價值、盈利能力最強、具有世界競爭力”四大愿景。集團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進一步清晰了產業經營和資本運作“雙輪驅動”的理念,初步繪制了以國航主業為主導、以高相關產業和延伸產業為協同的綜合性產業集團的藍圖。
2006年2月,中航集團出臺《企業管控若干規定》,明確實行三級管理體制,收縮三級以下企業的管理鏈條,除8家二級企業外,還將17家三級重點獨立法人企業列入集團直接管控范圍。集團堅持精干主業、突出主業、做優做強主業,各專業公司也要在“輔業之中找主業”的核心戰略,通過上下互動,實現集團整體利益最大化。
2005年至2007年間,通過一系列戰略謀劃和改革創新,中航集團開創了日新月異的新局面。
從表15知,p=0.000<0.01,回歸模型非常顯著.但是從表16中看到,系數b1,b2,b3,b4相應的顯著性概率均大于0.05,所以沒有一個變量在模型中是重要變量,因此需要對變量進行篩選,采用逐步回歸法重新建立回歸模型.方法是在前面四步的基礎上,增加:
2005年,中航集團全面啟動了國航組織轉型工作,資源配置更加優化。2006年8月,集團推進國航成功登陸A股市場,進一步降低了國航的資產負債率,改善了資本結構,降低了融資成本。同年,還通過涉及5家上市公司(其中3家香港藍籌股公司)、股權關系錯綜復雜的總額達350億港元的資本運作,使國航與香港國泰航空公司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這是國航走向現代化國際大型航空公司的第一步。該項目也被評為2006年亞洲最復雜最成功的資本運作項目。2007年,國航正式加入全球最大的航空聯盟——星空聯盟,攜手國際一流航企,網絡更加豐富完善,航線從此可以覆蓋全球189個國家和地區、1290個目的地。中航集團發展擁有了更加堅實和寬廣的平臺。
航空安全是集團生存發展的立身之本和第一要務,也是國航品牌最重要的內涵。“十一五”期間,中航集團緊緊圍繞安全管理和運行控制兩個體系,全力建設實施了系統運行控制(SOC)項目和飛行安全管理系統(SMS),逐步形成體系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安全管理局面,安全水平顯著提升。2005年國航獲行業年度安全最高獎——中國民航“金鵬杯”,至今還保持著成都——拉薩航線上的飛行安全紀錄,創造了雪域高原50多年安全飛行的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跡。
幾年間,國航從客戶的本質需求出發,全力打造“四心服務”工程,即以安全為核心的“放心工程”、以航班正點和整個服務過程的流暢為核心的“順心工程”、以旅客舒適為核心的“舒心工程”、以盡量滿足旅客合理的個性需求為核心的“動心工程”。大大提升了國航的服務品質和國際影響力。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加上年初冰雪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特別是油價攀升、奧運安保等因素的多重影響,我國航空運輸市場出現了多年來(除2003年非典外)少有的負增長。同年的國際油價從波峰的140多美元到波谷的40多美元的劇烈震蕩,使世界范圍內的航空運輸企業包括中航集團在內,普遍經受了航油套期保值的重大損失。
面對危機和重大任務的重重考驗,中航集團黨組一班人團結和帶領6萬多名干部職工,力戰嚴寒、苦練內功、挖潛增效,不僅實現了效益的V形反轉,而且圓滿完成了汶川地震救援和奧運保障等重大任務,贏得了國內外的贊譽。
2008年3月26日,國航正式轉入世界上單體最大的航站樓——首都機場T3航站樓運營,保證了國航樞紐網絡戰略的實施,也為奧運服務保障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北京奧運會唯一航空客運合作伙伴和奧運服務保障工作的直接參與者,國航成為奧運保障籌備時間最長、服務北京奧運最早、持續保障時間最長、專項保障投入最多、承擔保障任務最多的航空公司。國航承擔的奧運火炬境內外傳遞工作任務橫跨六大洲四大洋,飛越國家和地區48個,飛抵境外機場25個,起降國內38個城市,時間長達120多天,僅境外飛行距離近97000公里,創下單機運行多個民航紀錄。全體飛行保障人員以高度的責任心、高超的駕駛技術和高水平的保障能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實現了安全飛行、優質服務、航班正點率100%,贏得了北京奧組委和圣火傳遞隊員們的高度評價。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孝愚表示:國航為北京奧運會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北京奧運號”、“奧運圣火號”飛機的巡飛對弘揚奧運理念、展示中國良好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9月29日,黨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國航被授予“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
2009年,經過科學論證和謹慎決策,中航集團果斷成立國航湖北分公司,布局華中;組建上海分公司,奠定發展上海門戶的基礎;成立臺灣分公司,成為首批獲得臺灣地區經營執照并投入運營的大陸企業之一。
同年,中翼航空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中航集團正式搭建起了航空高相關產業的投融資和發展平臺。在集團尤其是主業的發展過程中,各專業公司顧全大局,樹立全集團發展一盤棋的思想,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航上市時,承擔了大量的剝離資產和相關人員,保證了精干主業目標的實現;在資金籌劃、航食配餐、傳媒廣告等方面專業公司與主業的密切聯系,構建了完整的航空運輸服務鏈;在主業進行戰略擴張和資本運作上,專業公司顧全大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遭遇非典和金融危機時,專業公司獨立的盈利能力更是遭遇寒冬的中航集團一抹難得的亮色。
經過風雨洗禮的中航集團,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近兩年來,集團高度重視以聯合促發展,以整合促能力,有力地推進兼并重組,把戰略推進作為抓住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迅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佳選擇。
2010年3月,通過增資控股深圳航空,大大優化了國航在整個華南地區的布局。同年,增持了香港國泰航空股權,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優勢進一步鞏固。這一年實現利潤突破150億元,創下了中國民航史上的最高紀錄!
2011年,國航與北京市政府合資成立的北京航空獲得運行合格許可證,與國泰航空合作組建了新的國貨航,與西藏自治區合資的西藏航空正式運行。
2011年,通過不斷深化全員服務意識,打造從地面到空中的全流程、無縫隙服務,讓旅客放心、順心、舒心和動心,國航榮獲國際權威評級機構SKYTRAX四星級服務認證。
2012年,北京航空投入運行,與大連市政府組建的大連航空展翅高飛,與內蒙古自治區合資的內蒙古航空正式成立。
東引西擴,南聯北合,拓展貨運市場,進軍公務航空,集團在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同時,規模實力大大增強。通過一系列的戰略推進,目前主業國航的國際國內并舉格局清晰,網絡樞紐建設初見成效,多品牌協同發展的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成立十余年來,中航集團的產業發展模式已日漸清晰,初步形成以核心產業為主導、以高相關產業和延伸產業為協同的綜合性產業集團。在“十二五”規劃中,集團班子審時度勢、科學論證,提出了國航“競爭實力世界前列,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客戶體驗美好獨特,相關利益穩步提升”的四大戰略方向,再次明確了將中航集團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的航空運輸產業集團這一宏偉目標。十余年來,中航集團抓住了中國經濟和中國民航事業迅速發展的難得契機,企業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2010年,中航集團實現了利潤行業第一、全球領先,創中國民航最高紀錄,主業國航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航空公司。集團發展規模在全球35家、亞太地區14家航空公司中,綜合經濟效益處于全球第一位。如果拿數字對比,2002年底集團資產總額為611億元,凈資產81億元,到2011年底,中航集團的資產規模達到1833億元,是10年前的3倍,凈資產559億元,是10年前的7倍。十余年耕耘,中航人相當于再造了兩個國航。中航集團在國務院國資委總共八次評比中先后七次被評為A級企業,近兩年還被評為A級中的“優秀企業”。目前,中航集團已經形成了包括國航股份、國貨航、深圳航空、山東航空、北京航空、大連航空、澳門航空、內蒙古航空,并與國泰航空、星空聯盟緊密合作的一個全新的航空承運人集團。
集團黨組書記王銀香說:“中航集團擁有的最大優勢是政治優勢和品牌優勢,只有發揮好雙優勢,我們才能始終保持行業引領作用;只要發揮好雙優勢,我們就能長期保持健康良性的發展。”
在集團總經理王昌順的眼里,中航集團要朝著國際化、精益化、規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的航空產業集團。到“十二五”末,集團主業機隊規模將接近700架,年運輸總周轉量將達到27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1.07億人次,貨郵運輸量224萬噸,集團總資產達到2800億元,年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年利潤超過160億元。集團將躋身世界航空運輸業第一陣營,與世界一流企業同場競技,盡展中國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