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中央首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概念,其核心內涵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強制性、命令式的管理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作為市場配置資源的一種主要機制,國家管理被提升到國家治理層次。國家治理不僅是國家機關對社會的管理,還包括正確處理國家機關之間關系、國家與公民之間關系及公民與公民之間關系。國家治理要求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是平等的,要共同構建社會秩序,管理者自身也要受到規則約束,接受監督,與被管理者形成良性互動。
(中國憲法學會常務副會長莫紀宏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1月22日)
構建社會治理體制要求突出社會事務的共治,需要構建多元角色的參與格局和塑造平等協商的關系機制。為此《決定》提出了五個著力點:一是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新的治理體制要為社會全程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創造條件,并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制,拓展包括社會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各類主體參與民主協商的渠道。二是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在所有關系人民生活的領域,都要建立社會與市場參與的新機制。三是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稕Q定》提出的加快實施政社分開和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都是有利于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重要舉措。四是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社會參與是化解社會矛盾的重要途徑,為此,需要建立更暢通有序的社會需求、民意表達通道、民權保護機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健全的接訪制度和司法干預程序以及信訪和司法的聯動工作體系。五是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食品安全和生產安全是關系民生的重大問題,互聯網和恐怖威脅也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新問題。對于安全問題的防范和管理,不僅需要政府成立必要的機構來應對,而且也需要全社會積極參與,形成健全的治理體制機制。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與文化管理學部副主任馬慶鈺撰文如是說,《光明日報》,2013年11月22日)
三中全會的最大亮點之一就是將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在推進政府職能轉變,但成效并不顯著,原因之一就在于沒有將其提升到一定認識、理論以及發展高度,單一局限在政府自身就事論事。“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一般來說是指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公共財政與預算能力和選人用人能力的現代化。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應是嚴格按照“依法治國”原則而運行的規則治理體系,而其中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政府職能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界定,逐步實現政府的有效限權、放權和分權體系,用制度保證權力的純潔性,實現社會公正,達到“社會共治”。
政府職能轉變事關改革全局,政府能不能在改革過程中實現有效限權、放權和分權,排除部門利益乃至個人利益的干擾,保持公共權力的公正性和純潔性,是有效推進全面改革、擴大市場與社會創新性自主發展空間、真正完成現代國家治理“結構性重組”的關鍵環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強調轉變職能是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在改革這盤大棋局中,政府能起到讓全盤皆活的關鍵棋子作用。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1月21日)
審判委員會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對于提高法院的辦案質量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審判委員會制度正在不斷地異化。正是由于審判委員會制度的存在,才使得法官獨立辦案的原則難以貫徹落實。部分法官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有選擇地向審判委員會報告案件,結果導致審判委員會作出錯誤的判斷。所以,必須對審判委員會制度進行改革,防止案件審理法官打著尊重審判委員會意見的幌子枉法裁判。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不是徹底取消審判委員會,而是要讓審判委員會在堅持合議庭獨立審判的原則基礎上充分發揮積極的作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1月22日)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起草社區矯正法草案。實踐中社區矯正只針對被判處管制、被宣告緩刑、被暫予監外執行、被裁定假釋、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5種人。建議在社區矯正法中增加類似“行為監督”的干預手段,即對那些所謂屢教不改的輕微違法犯罪人員,如果經過專家小組評估后認為其極有可能繼續實施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安全行為的,在判處治安處罰或刑罰的同時,附加由法院判處不超過6個月的“行為監督”,對其行為習慣和心理進行矯正和治療。由于“行為監督”是一種在社區中執行的保安處分措施,所以相比傳統的勞動教養,其嚴厲性要大大降低。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刑法室主任劉仁文如是說,《光明日報》,2013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