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玲(福建省泉州監獄)
專業化視野下監獄人民警察隊伍建設初探
■李燕玲(福建省泉州監獄)
監獄民警職業專業化是監獄人民警察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職業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和措施。監獄人民警察隊伍建設的目標定位應當是建設一支職業特點突出、職能分工明確、專業結構合理、業務技能和政治理論素質較高、能適應現代監獄行刑和教育改造罪犯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
監獄警察專業化,從個體的視角看是指監獄警察在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自身不斷主動學習的基礎上成為專業人員的動態的、長期的成長過程;從群體的視角看是指監獄警察職業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成為社會一個專業的發展結果。具體來說,它是監獄民警職業群體內部成員經過系統學習和實踐培訓獲得專業性理論知識、職業性思維方式和實踐性工作技能,具有相當的法學、監獄學、教育改造學以及社會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等方面的能力與素質,特定的改造和矯治教育思維與技能,從而獲得行業認可從業資格。
(一)監獄警察成長發展的內在要求與現有管理模式的沖突
自監獄實行公務員招考制度后,不少大學生進入監獄民警隊伍。由于監獄民警只有一種身份,監獄管理部門現用警察的一套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從而在客觀上致力于培養一支具有同質性的監獄民警隊伍。當下監獄監管工作的知識要求相對較低,所有的警察不加區分地從事監管安全工作,特別是大量具有律師、心理咨詢師、中等教師資格的民警沒有被配置于對應的崗位上,這浪費了他們的專業,使他們找不到實現人生價值的路徑和發展方向,從而失去進一步學習、進取的動力。這是當前警察隊伍中,特別是年輕警察中產生諸多問題的最為深層次的原因。
(二)監獄民警成長選擇的多元化需求與現有激勵機制的沖突
監獄不是普通的行政機關,其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基層監區的管理對整個監獄工作十分重要,監區的警察直接管理矯正罪犯,直接與罪犯打交道,直接面對大量形形色色、經歷復雜的罪犯,他們需要豐富的經驗。監獄的執法水平系于監區,監管安全系于監區,矯正質量系于監區。目前監獄采用的公務員管理模式下的職務晉升機制,無疑大大降低了基層民警的積極性。具體表現為兩點:
一是目前監獄實行兩種工作資格和待遇發展:一種是行政職務系列,即辦事員、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和科長、副處長、處長、副廳長等;另一種是警銜等級系列,即警員、警司、警督、警監等。如一個大學生入職后,正常情況下,只有等到工作年限滿18年才能晉升為主任科員;研究生也需要10年才能晉升為主任科員。在大多數人看來,這兩種系列過分注重監獄工作年限,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或 (專業)能力水平,較大程度地限制了民警成長中公平競爭的程序平臺。
二是目前監獄相關法律法規并未規定監獄民警應該具備什么任職資格、享受什么待遇,以至不管是通過公務員考試跨進監獄系統的警校生、本科生、研究生或者那些具有專業技術能力的民警來說,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般,全部按照行政系列的發展模式進行職務晉升。那些矯正和管理專家不能在一線生成和聚集,許多有工作經驗的、作出一定成績的民警先后被調到機關工作,而在一線的民警由于工作壓力大、辛苦程度高,待遇上沒有明顯的激勵,不少人謀求調離監區。這一狀況使得一線缺乏高素質警察隊伍,監獄警察職業倦怠狀態比較普遍,這無疑給監獄執法、監管帶來極大的挑戰。
(三)監獄民警職業認同感、歸屬感的主體意識與監獄監管理念沖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與發展,人們在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很多的變化,逐步轉向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個人主體價值的承認與肯定。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監獄民警在工作中的主體意識卻不強,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較低。筆者在對200名監區一線民警問卷調查中,民警對自身工作要求不高,把目前的工作當做簡單的謀生手段的占到78.1%,把工作視為實現自己價值的事業來看的占18.2%,專業對口、能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僅占3.7%。同時,他們期望自己工作出成績,有朝一日能走上領導崗位的占18.4%,期望自己在崗位上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肯定的占 50.2%,而表示工作僅僅是混日子的占到了31.4%。
在這樣的調查背景和結果中,不難發現,民警對自我尊重的渴望和需求感不高,在工作中基本處于被動狀態,習慣于聽從命令和指揮,盲目且被控制。目前的監獄管理習慣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要求民警必須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由此帶來的是民警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流失。這無疑是與監獄民警職業專業化所強調的主體意識相背離的。
由于警察的服務水平很低,并存在嚴重的腐敗問題,20世紀初期,在美國開展了一場“回歸本位,提高警察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化運動,這場改革對警察脫離政治的控制,提高警察戰斗力,對以后美國乃至世界警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①劉建會、高偉:《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對我國監獄警察專業化建設的啟示》,《中國監獄學刊》2005年第4期。。
(一)專業化運動正價值
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的總目標是:“使警察脫離政治,政治脫離警察。”首先是提高人員的準入標準。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中,為從根本上提高警察人員的專業水平,特別強調警察接受高等教育的必要性,不僅要求從大學畢業生里挑選警務人員,而且制定了警察錄用標準,在大學設立專業警察學課程,使警察工作作為一門嚴肅的學科走進了美國高等教育的殿堂。其次加強警察教育培訓。美國警察專業化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全國性的警察專業化組織——國際警長協會和司法部調查局,司法部調查局后來變成為聯邦調查局。隨之陸續成立國家警察學院和地方警察學院,強調警察的教育培訓。再次是合理劃分警察職位和類別。美國警察專業化之前,警察只是簡單的分為巡邏警察和便衣警察兩個部分,但到20世紀初,警察的分工已經進一步細化,出現了治安警、交通警、青少年管理警等專業性警種②劉建會、高偉:《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對我國監獄警察專業化建設的啟示》,《中國監獄學刊》2005年第4期。。
(二)專業化運動負價值
一是監管看守人員與專業人員的沖突、不協調。二是可能削弱監管看守人員工作的權威。看守認為他們本來也從事著很好的勸導工作, “矯正”著犯人,專家是多余的,無形中削弱了他們在犯人中的權威。而專業矯正治療人員則通常感到看守在有意破壞他們的工作。產生這些負價值,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美國監獄看守人員的工作模式造成,且這種組織的沖突隨著時間的推移趨向消除,專業人員與看守人員之間不斷地相互融合與學習。因此我們在結合自身特色的情況下,不需要過于夸大監獄警察專業化可能產生的負價值。
監獄工作人員專業化既是我國監獄工作發展的要求,也是國際監獄管理的通行趨勢。筆者認為,監獄能否有效改造罪犯,實現監管改造的目標,相當程度上由監獄警察的素質所決定。推行監獄民警職業專業化,在監獄工作的現實要求下,無疑是一條必由之路。
(一)科學定位,引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
引入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將引導警察在職業生涯規劃時的分流。有部分人爭取擔任行政職務,這主要是那些自認為可能適合擔任領導職務的群體,他們在進行人生職業生涯規劃時會選擇走行政晉升的道路;有一部分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興趣,選擇走專業發展的道路。就像高校、醫院等機構一樣,不是所有的人都以擔任領導職務為榮,多數醫生、老師更看重自己的知識化表征的職稱、學術建樹等。總之,專業化可以為監獄警察提供新的激勵導向機制和發展空間③田巍:《監獄警察專業化的價值及其路徑選擇》,《中國監獄學刊》2008年第6期。。目前,雖然在警銜方面已經將行政與技術警銜標志區別開來,但只是局部的與院校區分。除了評聘機制的完善,筆者認為,技術銜應廣泛采用,特別重視對監獄基層的使用,突破警銜現有授予的方式方法。
(二)整合重構,建立專家遴選制度
從監獄警察中遴選專家,將影響和帶動監獄警察的專業化進程。《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制標準規則》要求,“管理人員應該盡可能設有足夠人數的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教員和手藝教員等專家”。1993年,在美國的50個州的矯正機構中,有279名精神病專家,1446名心理學家,1006名社會工作者,2773名個案工作者,793名娛樂治療專家,3090名顧問④金鑒:《監獄學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24頁。。因此,有學者認為:發展中國現代監獄制度呼喚“專家治監”。筆者認為,可借鑒北京監獄管理局就專家型干警隊伍建設的做法,具體從四個方面著手:
1.建立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即在逐步完善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堅持自我培養與社會引進相結合的原則,以自我培養為主,同時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優勢,逐步建立完善符合監獄工作特點的人才引進機制。
2.健全專家型干警使用機制。建立健全專家型干警隊伍人才信息庫,進行動態集中管理。為確保監獄改造骨干人才沉到基層,發揮作用。監獄局有針對性地安排專家型人才承擔重點課題或項目,開展理論技能交流活動,舉辦“專家論壇”、“專題研討”,括寬視野,提升水平。
3.建立人才測評制度。根據專家型干警的具體標準,建立科學的量化考核指標體系,由監獄局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實施對專家型干警的定期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優勝劣汰。
4.建議有效的激勵機制.定期組織專家型干警考察學習,進修培訓;讓他們承擔一定的重要調研課題,給予相應的經費保障;并在非領導職務晉升、年終考核、評優、健康療養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
(三)找準載體,建立與專業化建設相適應的教育培訓體系
監獄警察的教育培訓是提高警察人員素質的根本途徑。美國警察管理專家O.W.威爾遜認為,實際工作人員需要通過長時間的正式訓練才能獲得專業技能。美國警察專業化運動的經驗教訓正說明了這點。近年來,我國多數省份都加強了對干警的教育培訓力度。筆者所在單位 (福建省泉州監獄)按照福建省司法廳、監獄管理局下發文件的要求,每年組織監獄民警必須參加一定時間的培訓,包含理論課程與警體課程的教育培訓,并將教育培訓納入干警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堅持教育培訓與考核、任用相結合,同時積極搭建培訓平臺。一是依托福建省司法警察訓練總隊、省局培訓中心、監獄常設培訓班、監所管理專業自學考試“四大載體”,抓好學歷教育和短期崗位集中培訓。二是推動教育培訓社會化。邀請高等院校專家學者來監組織教學和講座活動,積極選送各個方面人才參加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三是建立信息化系統。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民警工作學習信息化、智能化、自主化和個性化。以創建數字化監獄為契機,括寬信息來源渠道,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實現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
(四)統籌兼顧,建立警察學術研究體系
加強監獄學術研究活動,是監獄警察專業化的助推器。監獄警察通過工作與研究的結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不斷進行重組,將有效促成警察專業潛能的最大發揮。監獄警察通過專業學術研究,形成相當的學術地位,不斷重構與改善監獄警察整體的社會形象與地位。目前各監獄需要在監獄警察專業化進程中加強理論研究的必要性。一方面可在基層監獄設立研究室,通過實務部門的學術研究活動,為專業化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務部門的研究與科研院所的研究相互交流,彌補理論研究與實踐脫節的現狀,提高監獄學研究水平,從而為專家型監獄警察隊伍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責任編輯 趙海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