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澤淵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法治上給我們最明確的號令就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根據十八大政治報告的闡釋,筆者認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抓好以下各個方面的工作,力求統籌謀劃,分頭實施,整體推進,務求實效。
(一)將依法治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內容與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構成的。其中,作為法治重要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其內容,整個法治又是其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作為建成小康社會與推進改革開放的發展目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是建成小康社會與推進改革開放的發展目標。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實現依法治國。
(三)以法治為市場經濟提供法律保護,盡快制定完成《民法典》等重要的民事、經濟與行政的法典。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但我國市場經濟立法遠不完善。作為市場經濟最急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尚未制定完成。要通過法治化的方式科學調整市場經濟,及時而公正地解決市場經濟中發生的各種矛盾糾紛,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
(四)以法治方式推進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并為其順利進行提供安全保障。政治體制往往為現有政治和法律所確立。在法制比較健全的國家,幾乎所有的改革都是對既有法律的修改并將其實施。在法制尚不健全的國家,其改革也無非是創制新的法律并加以施行。也許正是因此,在中國古代社會才將改革稱為“變法”。法治能夠最有效推進改革,防止過大的社會動蕩,并能將其控制和平息。法治既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手段,也是其重要保障。
(五)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確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視角對核心價值觀作出了新的概括。法治是其中重要的價值觀之一,同時,它還與其他價值觀密切聯系,是其他價值目標得以實現的路徑和保證。在將法治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應繼續推進法治理念教育,弘揚法治精神,使法治成為社會文化的構成部分與深刻內涵。
(六)以法治確立社會建設體制并提供管理措施,充分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過程中,必須形成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法治在社會建設中應當發揮出實實在在的管理與創新作用。
(七)充分運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發揮司法機關作用,消除目前無序上訪信訪的混亂狀態。目前各種矛盾凸顯,上訪信訪已成為干擾國家機關正常工作,影響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必須理性地認識、科學地應對。在諸多的應對措施中,最有效的莫過于法治的手段。經過法治化的努力,終結信訪上訪,通過司法途徑終極矛盾糾紛。
(八)將法治作為依法治軍和從嚴治軍的有效路徑。國際局勢愈來愈復雜。軍事力量對比已經成為處理國際爭端的重要考量因素。必須加大依法治軍、從嚴治軍力度,推動正規化建設向更高水平發展。加強軍民融合式發展戰略規劃、體制機制建設、法規建設。改革既有的軍事裝備與物資采購制度,依法通過市場機制獲得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使中國軍隊因此而成為裝備精良、物資先進的戰斗組織。
(九)以法治維護國家統一,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和平協議。維護國家統一的形勢日益復雜,已成為十分艱巨的任務。國家結構、行政層級、教育制度、兵役制度等都對維護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些都必須依賴法治。統一的立法、司法日復一日地強化著國家統一觀念。港澳一系列問題應依據現行憲法加以解決。通過法治化的方式維護國家統一,是美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國的經驗,同時也是歐盟等國際組織能夠趨向統一的重要動力。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都需要法律化的制度措施確定下來并推展下去。
(十)以法律手段進行國際斗爭,維護國家領土主權與經濟合法權益。在復雜的國際關系和斗爭中,要充分運用國際法。在領土爭端中,依法維護國家主權。在國際貿易中,依法維護經濟權益。當前國際貿易中的制裁90%是針對我國企業的,我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90%,但我們90%的企業都沒有應訴。這在根本上是體制機制造成的,但是,對于國際法律手段的疏于使用,缺乏激勵企業依法應對的體制機制,一定是極為重要的原因。我們必須充分運用法治化的方式維護我國在國際上的合法權益。
(十一)以全國人大代表專職化并日常化為動力強化人大機構,堅持科學立法,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水平,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高速發展的經濟與社會,會不斷地為立法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提高立法質量,完善法律體系就成為新的任務。
(十二)強化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必須提高公務員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理念。依法行政是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內容,甚至是其重心所在。沒有政府的法治化就沒有法治國家的建成。由于政府的體系龐大、公務員眾多,管理的范圍極其廣泛,能否依法行政將影響全局,制約著中國法治的發展。
(十三)以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為目標,以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為中心,率先改革法官制度、法院制度、預算制度等,并相應地推動人民檢察工作、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以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為目標,對法官選任、晉級、薪酬、考評制度進行建設和完備。從通過司法資格考試、具有八年十年律師與行政經歷的專業人士中錄用法官。在提升法官素質要求的同時提高其薪酬,科學化其考評機制。改革法院與行政區劃對應甚至附屬的關系,保障在體制上能夠獨立行使職權,進而改革法院預算制度。
(十四)強化依法執政,運用法治方式提升黨的建設與黨執政的科學化水平,確保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黨的建設是基礎工程和固本工程。黨要堅持用法治方式來建構與人大、政協、行政、司法的關系。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自覺守法。
(十五)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法治能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是現代領導干部的基本素質,也是對他們的基本要求。目前矛盾多發、突發,對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與能力要求。法治思維要在學習和工作中養成,并內化為領導干部的人格修養。只有領導干部具有了這樣的能力,國家和社會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理和管理。
(十六)在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司法權威,形成全民守法的法治環境。要在社會樹立法律權威,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就要求必須樹立司法權威,倡導全民守法。只有守法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行為模式,依法治國才可能得以全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