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既不是只追求形式公正、保護少數人利益的資本主義司法制度,也不是前蘇聯以維護集權為目的的司法制度。
我個人認為,人本、便民、為民是社會主義司法的本質特征;公正、高效、權威是社會主義司法的基本要求;正義、公平、和諧是社會主義司法的基本價值追求;裁決法律爭議、維護法律權威、服務黨和國家大局是社會主義司法的基本職責;依法能動、改革創新、固本強基是社會主義司法發展的基本路徑;黨的領導、獨立行使司法權、政法機關相互配合相互制約是社會主義司法的基本保障。這些優越性是我們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根據所在。
黨的十八大強調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為此,需要我們繼續在優化職權配置、深化司法公開、擴大司法民主、確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消除司法腐敗現象等方面采取新舉措;需要我們繼續在破解制約法院工作發展進步的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難題上謀求新突破;需要我們繼續在把握和運用司法規律,處理好審判權與管理權之間的關系以及審判程序高度正當化等方面有新規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在“首屆中國應用法學高端論壇暨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依法治國與人民法院工作理論研討會”上如是說,《法制日報》,2012年11月28日)
依法治國是人類千百年來歷史經驗的總結,本質上是一種“法律至上”之治,強調只有講規則,才能最大程度地維護人類的秩序、增進人類的福祉。推進依法治國戰略,必須依據憲法規范公權力的運行,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規定了國家公權力的組織體系、職責權限和行為標準,確立了國家權力的分工和相互監督機制。監督和制約權力的運行是憲法的基本功能,依法治國必須嚴格實施憲法,規范國家公權力的運行,形成對公權力的有效監督。任何國家機關都必須按照憲法規定的職權范圍和程序來行使權力,履行其應盡的職責。任何國家公職人員,都必須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濫用職權,更不能失職瀆職、執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只有嚴格依據憲法規范公權力,才能夠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依據憲法治國理政”的要求。
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還必須依據憲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憲法確立了公民的各項基本權利,是各個部門法所保障的公民權利的源泉。保障民權,首先應當從憲法中尋找依據。部門法規定的公民的各項權利,都是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的具體展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利明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2年12月15日)
現行憲法實施三十年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經驗值得充分肯定:一是現行憲法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列寧曾經科學地回答了“紙上的憲法”與“現實的憲法”之間的辯證關系,通過四次修改活動,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新出現的變化及時地寫入憲法,包括“非公有制度經濟入憲”、“市場經濟入憲”、“依法治國入憲”和“人權入憲”。上述憲法修改都很好地保證了“紙上的憲法”與“現實的憲法”的高度一致,保證了憲法作為根本法所具有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二是現行憲法文本具有科學性,是建國以來文本結構完整、內容詳盡、制度設計合理的一部憲法。三是憲法權威開始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公眾的重視,憲法所確立的“法制統一”原則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法律依據。
(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韓大元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2年12月5日)
進行司法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應當按照十八大報告的新部署和“12·4”講話的新要求,使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回歸憲法原則和憲法體制,回歸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回歸司法規律和司法屬性,研究好、設計好、規劃好、實施好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
回歸憲法原則和憲法體制,就是要堅持憲法規定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發展目標,堅持以憲法的最高權威、最高法律效力和根本法的地位推進依憲治國,堅持憲法思維和憲法權威。
回歸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價值和法治原則,堅持憲法法律至上和法制統一。在我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是有機統一的,因此,維護社會主義法治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社會主義法治尊嚴,就是捍衛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公正司法,就是保證黨的事業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
回歸司法規律和司法屬性,就是要在憲法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關于國家審判權、國家檢察權科學定位的基礎上,堅持人民司法的科學性、規律性和客觀性,尊重司法規律,認同司法屬性,保障司法權威,通過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使司法制度及其功能真正體現司法的本質要求和屬性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林在《人民法院報》上撰文如是說,《人民法院報》,2012年12月19日)
人權,是人類有史以來在制度文明上的一個代表性成果。如果憲法是王冠,那么,人權就是王冠上的明珠,它應該備受尊重和保護。為更好地保障人權,法治必須始終堅持六種精神:憲法法律至上,這是法治的地位;追求公平正義,這是法治的價值;規范公共權力,這是法治的功能;尊重保障人權,這是法治的目的;司法行使獨立,這是法治的保障;自由平等和諧,這是法治的程度。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法治”提出了新要求: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些論述就意味著,無論是立法、執法和司法,都是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所以,人權是法治的要義,法治的真諦是人權,法治的魅力亦在人權。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山東大學校長徐顯明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2年12月5日)
中國執政者正在探索獨具中國特色的反腐敗機制,開放式的腐敗信息搜集系統,以及快速反應的反腐敗預警機制,使中國反腐敗體制結構可以有效地吸納社會各種反腐敗信息,特別是互聯網發布的反腐敗信息。任何在互聯網披露的腐敗信息,都可以通過紀律檢查機關及時地獲得回應,正是這種體制之內與體制之外的互聯互通,使得中國的反腐敗機構可有效地吸納社會各種聲音,從而使政府官員越來越處于透明的狀態。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喬新生如是說,《法制日報》,201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