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艷 楊新強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235300]
**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人民檢察院[2353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信息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網絡新聞”、“網絡評論”已成為人們現實生活中了解、透視社會現象和社會本質的“中介”,也成為人們表達觀點、泄欲泄憤的“工具”。當這種網絡訴求引起社會之呼應,網絡輿情便應運而生。概括地講,網絡輿情就是眾多網民對現實生活、虛擬社會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情緒表現的總和。“情”既是情況、情勢;也可理解為“人情”,既人的態度、感情、心理的表達。網絡輿情的時效性、社會性、大眾性特征使輿情成為主輿論導向的“指揮棒”;然而,其開放性、“非理性”、“跟風性”特征也往往使網絡輿情很容易發展成網絡危機,直接影響事發單位或當事人的工作生活秩序乃至形象,成為一個“炸點”。
涉檢網絡輿情,顧名思義就是與檢察機關、檢察工作、或檢察官相關聯的網絡輿情。檢察機關的職能性質、社會功能、社會地位,執法人員的素質能力,執法過程中的不當言論行為,公眾對檢察機關的觀察、了解以及對檢察權這一公權力行使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的欲望,公民訴求表達的機制與導向以及部分人“仇富”、“仇官”的畸形心態,等等,決定涉檢輿情的發生和出現都不可避免。正視輿情的客觀存在,正視輿情的影響力和社會效應,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妥善的處理方式,讓輿情由劣勢變優勢,為檢察機關所用,樹立檢察機關公正執法、清廉執法、為民執法的形象,是當前檢察機關特別是基層檢察院應對涉檢網絡輿情面臨的較大挑戰,也是擺在廣大檢察干警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擬結合近年間發生的涉檢網絡輿情案例談幾點粗淺認識。
(一)特指性。既涉檢網絡輿情無論以什么形式表現、怎樣發酵等,都離不開以與“檢察”二字相關聯的事實發生為基礎。可能是一起檢察機關所辦理而被社會高度關注的案件,也可能是一起涉及檢察官言行的事件等。如 “內蒙古阿榮旗女檢察長豪車門事件”因旗檢察長劉麗潔借用該旗第一建筑公司的一輛價值78萬元的越野車而引起、“浙江淳安如廁事件”因社會一男子到縣檢察院上廁所與門衛發生爭執而被炒作、“遼陽女檢察官毆打小女孩事件”因市檢察院女書記員王某毆打碰掉其私家車油漆的小學生被譴責、“山西檢察官進京抓央視記者事件”因太原市檢察院被舉報利用職權插手一起經濟糾紛,而與前來采訪的央視記者發生糾葛而發酵、安徽“子告父案”因舉報人和被舉報人之間的特殊關系而為網絡關注,也因縣檢察院的介入偵查而把縣院置于網絡、電視等媒體的“聚焦點”。
(二)突發性。這種突發性第一表現為涉檢網絡輿情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即意想不到的事情會發展成為網絡事件。可能因檢察機關個案處理不到位或不當而引起,也可能因檢察干警不妥言行而觸發。第二表現為從網絡輿情出現、到醞釀、到噴發,其發展的時間、發展的過程、發展的態勢具有不可估性,往往因不能及時應對、化解,導致輿情愈演愈烈。
(三)損害性。涉檢網絡輿情的出現,應當說從起初到發展,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使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受到質疑,執法形象受到損害,甚至檢察官人身受到攻擊。內蒙古阿榮旗檢察長劉麗潔因“豪車門”終引咎辭職、山西太原市檢察院相關領導和干警也因“進京抓記者”被處理等。
(四)社會性。社會性是網絡輿情的共性,而涉檢網絡輿情的社會性表現更為明顯。這是與檢察機關的職能定位、社會人的心態所決定。一方面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者的身份而為公眾矚目,另一方面社會更加關注和追求司法公正,檢察機關的作為和話語顯然讓公眾用心;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借題發揮,用逆反的心理和眼光在推波助瀾、暗中操縱。
當前,就基層檢察機關而言,受機構設置、警力資源、網絡技術和社會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在應對涉檢網絡輿情方面還表現出不力。由于對網絡特點和網絡影響的認識不夠,以我為主、搶占先機的意識不強,有效應對的方式方法不足,難以形成對檢察機關正面輿論的網上強勢,導致感受到的是壓力、是被動,乃至危機感。
(一)從自身素質上看,缺乏經驗。這種經驗的缺乏表現為應對輿情的被動性。面對突飛猛進的網絡趨勢,面對出現直接關系檢察機關的網絡輿情,特別是可能對檢察機關造成負面影響的“輿情危機”,不能適應輿情的表現,有茫然不知所措之嫌。以安徽碭山縣“子告父案”為例,就在該事件發生之前,碭山縣院很少通過網絡宣傳檢察工作,更沒有直面接觸過網絡輿情。有干警上網,更多的是瀏覽新聞、查閱些資料,少有人關注網評,更少有人參與網評。所以當“子告父案”在網絡上表現、同時網絡要求檢察機關有所表示時,從上至下,大家都不知到該怎樣應對,是進還是退?是說還是不說?應該怎樣說?這也說明,當個案從一個社會事件演變成為一個網絡事件進而形成網絡輿情時,大家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內蒙女檢察長豪車門事件、山西檢察官進京抓央視記者案等,也均表現出應對輿情上的被動。
(二)從主觀意識上看,缺乏膽量。膽量的缺乏,源于兩個方面:第一,從涉檢網絡輿情反映的事實看,檢察機關或檢察干警往往具有一定的過錯。面對因執法辦案中存在瑕疵或不當言行所引發的網絡輿情,由于不能正視自己的過錯行為,缺乏溝通、協調、彌補的能力和自我糾偏的勇氣,以至面對輿情不敢“開口”,致使輿情不斷放大、擴張。如借用外單位豪華車為公用,本身就違反了高檢院“廉潔從檢十項紀律”;山西檢察官進京抓央視記者,源于檢察院違法插手經濟糾紛被舉報,當輿論監督時不能正確對待,想用堵、壓的方式解決問題,結果適得其反,事態越“捂”越“發”、越“壓”越“起”。第二,常態的思維定式與因案件引起的涉檢網絡輿情產生沖突:一方面要求保密,一方面要求公開。言語不慎可能導致輿情擴大、導致事態擴大、導致產生負面影響的心態,使檢察機關往往采取回避的消極方式。顯然,檢察機關的這種表現是不能滿足網民和媒體的“胃口”的。
(三)從應對媒體上講,缺乏能力。從近年間發生的涉檢網絡輿情個案上看,檢察機關的被動應付,還說明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欠缺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一是對傳統媒體與新興網絡媒體的差異認識不到位。應當看到,兩者在具有時效性這一共性之外,更多的是差別。傳統媒體多表現為靜態性,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受眾較為固定,后繼影響力多通過口口相傳形成社會輿論;而網絡媒體則表現為動態性,傳播速度較快,受眾廣泛且不固定,后繼影響力通過網站等快速轉載,發酵快、影響面廣,極易形成網絡輿情。二是注重正面宣傳的常態思維不能適應負面輿情的形勢。三是缺乏引導輿情的能力,聲音微弱,不能形成正面的、主導性的觀點而為檢察機關服務。
(四)從工作機制上講,缺乏規范。不能及時發現、正確評估并采取積極的措施應對,是造成涉檢網絡輿情給檢察機關帶來壓力和被動局面的主要原因。就大多數基層檢察院來說,由于對網絡和檢察機關的相互影響關系認識不足,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監測、發現、分析、研判、預警、處置輿情的工作機制,沒有組建起一支政治素質硬、業務素質高、語言表達和應變能力強的新聞發言人隊伍,以及一支熟悉監測、能夠準確研判、掌握較高網評技巧的網評員隊伍,面對網絡媒體措手無策也是自然。
數字表明,至2012年6月中國網民已達5.73億,較四年前增長一倍,開通微博人員3億多。網絡新聞、新聞跟帖、論壇社區、百度貼吧、QQ群、博客、微博等,為社會公眾了解信息、傳播信息、交流觀點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社會步入互聯網時代,已是不爭的事實。關鍵的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體制轉型的雙重過渡期,社會矛盾、官民矛盾凸顯,群發性事件居高不下,因網上互動和網下互動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以致能夠預料和難以預料的輿情風險隨時可能發生。
就涉檢網絡輿情而言,受客觀執法環境、干警執法素質、檢察工作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難免也正常,特別是在承擔大量辦案任務、干警廣泛集中的基層檢察院。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檢察機關不能退,也不應把網絡輿情視為洪水猛獸。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變壞事為好事、化危機為先機,為我所用才是根本。基層檢察機關應對涉檢網絡輿情,筆者以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努力,把涉檢網絡輿情變成宣傳檢察、服務檢察事業的幫手。
(一)強化自身素質,突出一個“高”字。第一,加強檢察機關隊伍自身建設,提高干警執法素質和執法能力,努力做到公正執法,依法辦案,保證所辦案件不留瑕疵、不出問題。第二,努力提高個人思想境界,培育良好的檢察官職業道德修養,擯棄特權思想,正視手中的權力,情系百姓,謙恭禮讓。從根本上、從源頭上降低和減少涉檢網絡輿情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第三,加強學習,博學多識,熟練掌握網絡評論技巧,把握網絡輿情趨勢和發展規律,具備應對和處置輿情的高素能。
(二)思想高度重視,突出一個“警”字。“警”即清醒、警覺、積極。高檢院副檢察長邱學強曾說:深刻認識涉檢網絡輿情的極端重要性!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從上到下都要從講政治的角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對網絡強大的宣傳攻勢及其影響力要有清醒的認識和百倍的警惕。要不斷提高網絡素養和輿情意識,把關注網絡輿情當做一種常態工作對待。要以積極的心態主動應對涉檢輿情,堅決擯棄“推、退、避、對”的片面觀點和錯誤思想。
(三)行動及時迅速,突出一個“快”字。早發現、早處置是應對涉檢網絡輿情的關鍵。面對輿情快分析、快判斷、快決定,第一時間搶占先機,引導輿論主流。堅信早說比晚說好、積極說比消極說好、主動說比被動說好。這就要求檢察機關善于創新、靈活運用策略和技巧,通過依法解決實體問題、爭取“黃金”時間發聲、主動設置議題引導輿論等方式方法,強化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效果。做到:工作中失誤的,及時糾正,穩定人心;社會質疑的,及時發布正面信息,予以澄清、引導;嚴重造謠的,及時刪除、封堵、控制。
(四)加強溝通協調,突出一個“合”字。應對涉檢網絡輿情,靠檢察院自身無疑顯得勢單力薄。“合”就是要形成合力,這種合力來自于內部的密切協作和外部的鼎力相助。第一,加強檢察宣傳部門、檢察業務部門、檢察技術部門與互聯網管控部門及主流新聞媒體之間的協作聯動。第二,建立完善上下級檢察院輿情資源共享和處置一體化聯動機制,探索建立區域間檢察機關涉檢網絡輿情導控聯動機制,形成強大的網絡宣傳和輿論引導能力。第三,要加強與地方黨委政府及傳統媒體的聯動,尋求外部環境的支持,形成對外發布信息的統一口徑,做到同期同步同聲,以減少媒體的質疑聲、獵奇點、炒作點。
(五)完善工作機制,突出一個“全”字。健全而良好的工作機制是發現輿情、應對輿情、處理輿情、解決輿情的根本。只有切實加強對涉檢輿情應對處置工作的組織領導,大力加強專業化人才開發利用和基礎保障建設,才能促進檢察網絡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健康開展。所以,基層檢察院內部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起監測、分析、研判、處置輿情的一套工作機制,同時積極推行檢察機關新聞發言人制度。
(六)提升社會能力,突出一個“強”字。第一,善待新媒體。以開放的心態經常聽取新媒體正反兩方面的意見,自覺接受新媒體和社會監督。第二,善用新媒體。積極推進檢察機關社會門戶網站和官方微博建設,加快構建檢察機關微博群,打造“陽光檢察”新平臺、暢通群眾訴求渠道新載體、強化自身監督新方式。第三,善管新媒體。依法打擊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的敲詐、誹謗等犯罪,促進網絡信息規范有序傳播;加強對檢察社會門戶網站和檢察微博的日常管理,推動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