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計量
——紀念5·20世界計量日
劉 媛
2013年5月20日的第14個“世界計量日”就要到來,今年國際計量局、國際法制計量組織把世界計量日宣傳主題確定為“日常生活中的測量”。
國家質檢總局結合世界計量日主題,確定今年我國世界計量日宣傳主題為“計量與生活”。
生活中如果感到身體發熱不舒服我們會使用體溫計來測量身體的溫度;食品發酵過程中,需要控制恒定的溫度值;不同食品的保存對溫度有不同要求……這些都需要測量溫度的儀器來檢測以確保溫度計(表)的準確,測量溫度計(表)準確性的行為就是溫度計量行為,其顯示溫度量值的準確就是通過計量手段來實現的。
我們每個月都會有燃氣集團或是查水表的工作人員到家里來查燃氣表或水表以確認每戶人家的每月用氣用水量,我們在家中用燃氣(水)的過程中燃氣(水)表就會開始轉動記錄,燃氣(水)用量的多少是由閥門上的燃氣(水)表顯示的。實際上,燃氣(水)表記錄的是累積流量,也就是說表顯示走了幾個字就表示用了幾個立方米的燃氣(水)量。為確保表的準確,這些燃氣(水)表必須要在出廠的時候就被計量檢測,這個計量行為就是流量計量工作。
我們會查看手表上的時間以確認上班要按時,會議要準時;如果約會遲到,總會有一個大眾化的情景就是一個人抬手看表焦急等待;到不同的時區,人們會調整手表以保證時間上的一致;在短跑比賽上,裁判員通過秒表來確認運動員跑步耗時最終確認冠軍。這些都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看表以確認自己的時間是否和周圍人是一致的。一般人們會對照公共報時系統來調整我們的這些最基本的計時工具,公共報時系統則是通過時間頻率計量的方式來確保其準確性。時間頻率作為一個重要的基本物理量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基礎科學研究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我們去市場買菜,商家的秤是否能準斤足量;購買黃金的時候,黃金克數是否與電子秤顯示的一樣重。我們常說的重量在計量科學中叫做“質量”,其單位是“千克(kg)”,“千克”是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基本單位。這種測量秤的準確性的工作是通過質量計量的手段來實現的。
我們的生活處處離不開計量。
從人們的日常生活,醫療、貿易,到高尖端的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計量時時刻刻都得到實際的應用。計量是研究測量的科學,是所有科學賴以發展的支柱。可以說,沒有計量,寸步難行。
計量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社會活動,是技術與管理的結合體。計量的技術行為通過準確的測量來體現,其基本特征是:
(1)統一性。這是計量最本質的特征。現代計量的統一性不僅限于一個國際,而是全球。
(2)準確性。“準”是計量的核心,也是計量權威性的象征。一切科學技術研究的目的,最終是要達到預期的準確度。而一切數據只有建立在準確測量的基礎上才具有使用的價值。
(3)社會性。計量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細致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無不與計量密切相關。
(4)法制性。計量的社會性決定了計量的法制性,不通過立法來予以保障,計量的統一性和準確性就無法實現。法制性是指計量廣泛的社會性所要求的強制管理,它是實現統一的手段。古今中外,計量的統一都是統治者采取法制手段來實現的。如:秦始皇統一度量衡,采取的即是強制推行的政策。
人們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在關注質量,而質量關乎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而對于質量的保證,基礎的支撐便是計量、標準化和合格評定。200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其宣傳文件中稱:計量、標準化、合格評定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2012年《質量發展綱要》“夯實質量發展基礎”中,提出了“強化計量基礎支撐作用”。近期,國務院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13—2020年)》(簡稱《規劃》)已發布實施,《規劃》開篇的第一句既是“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關系國計民生。”《規劃》通篇講的計量工作的基礎和創新研究的最終目的即是保障科學技術在各個領域的能力提升,保障各領域量值的準確可靠。
計量作為質檢工作乃至一切科學研究的技術基礎,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這是出自漢代戴德《大戴禮記·保傅》:“正其本,萬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毫厘:很小的長度計量單位,極言數量之小。詞語意思是開始時期只相差一點點,但結果會相差千里,形容細微的失誤,最終導致巨大的差錯。
實際上,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質量的創造者、參與者和使用者。在戰爭年代,戰場上浴血拼殺的戰士一定想要高質量的武器來確保對敵人的猛烈打擊,也更需要高質量的武器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因此,對于軍人來講,保命的武器質量越高越好。同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都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生存必需品,每個人對生存必需事物質量的要求也隨著生活水平以及文化素養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包括對服務質量要求的提升和對誠信可靠的計量。
我們所需求的高質量的物品或服務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質量的保障通過計量手段來實現。所以說計量是保障一切質量的技術基礎。計量的準確,為保護社會大眾健康,保證經濟貿易公平,確保社會經濟與生活正常運行提供了技術保障。社會大眾在關注每天的衣食住行的同時也對計量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廣泛的要求。我們需要借用“5·20世界計量日”等多種手段來提高社會大眾對計量的認知,通過宣傳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計量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計量、認識計量、關注計量、進而參與計量,推動計量的發展,以使得計量更廣泛和深入地為社會大眾服務,提高社會大眾的計量意識。
讓我們回顧一下近些年來世界計量日的主題。
2000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國際單位制(SI)的基本單位”;
2001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國際單位制(SI)的導出單位”;
2002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家居內外的計量”;
2003年無;
2004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運動領域的計量”;
2005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中小型企業的測量”;
2006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健康保健中的測量”;
2007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環境中的測量”;
2008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 “體育中的測量—沒有測量就沒有競賽”;
2009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商業中的測量”;
2010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科技中的測量—創新的橋梁”;
2011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化學測量—為了更美好的生活和未來”;
2012年“世界計量日”的主題為“計量與安全—測量保障安全”。
特別提出的是,每年“世界計量日”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和國際計量局(BIPM)都會關聯當年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大事件等聯合某些國家計量院推出當年主題。2008年中國主辦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有幸參與“世界計量日”海報的制作,確認當年的 “世界計量日”主題為 “體育中的測量”。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科技實力增強,以及計量科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國的計量科學進入了國際計量舞臺并備受國際同行的關注。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