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雷
(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商貿流通是聯系生產與消費的橋梁和紐帶,是先導性支柱產業。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對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城市生產的消費品和農用物資流向廣闊的農村市場;二是農村出產的大量農產品源源不斷流向城市市場。即實現“工業消費品下鄉”與“農副產品進城”兩條流通渠道的充分對接和有效整合,使流通組織的中介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效率大幅提升。
城鄉商品的互補性是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條件。[1]在我國,城市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來自農村,同樣,農村居民日用消費品的供應來自城市,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建立,不僅可以有效解決農產品滯銷、菜賤傷農的問題,而且農村消費市場的啟動對擴大內需舉足輕重,有利于實現城鄉共贏。
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建立,能夠實現市場供求信息與生產的“雙向對接”。消費品生產企業能夠及時了解農村市場的需求,有計劃地組織消費品下鄉,實現“按需生產”。同時,通過這一平臺,實現城鄉市場的無縫對接,使農產品生產者減少生產的盲目性,產供銷實現良性循環,確保城鄉兩大市場同時繁榮,實現工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各地應因地制宜,依據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平的不同,建立起不同模式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1)完善城鄉雙向的消費品流通體系。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多渠道、少環節、經營方式多樣”的消費品流通格局。近幾年,政府先后推出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雙百市場工程”以及“農產品商務信息工程”等,極大地推動了農村消費品流通體系建設。為了進一步完善城鄉雙向的消費品流通體系,需要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積極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鼓勵一些有條件有實力的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緊密合作,發展總經銷和總代理,發展一批組織化程度高、專業性強、流通網絡健全、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批發企業。積極培育全國性商品交易市場,擴大批發市場的配送體系,合理配置生產企業的直銷批發體系,以減少商品流通環節,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升市場主體的競爭地位。
二是大力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的連鎖經營管理模式。推動中小型連鎖超市、便利店擴張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重點發展現代倉儲式商場、專賣店、連鎖超市等新型流通業態。[2]鼓勵大型商業企業通過直營連鎖或特許連鎖的經營方式,向農村小城鎮推進布點,重點加快日用生活品超市建設;引進專業化公司,以加盟連鎖的形式,吸引當地零售企業或居民加盟,對鄉鎮小型超市進行整合改造;發揮小城鎮交通便利、集散功能強的優勢,積極發展現代批發市場,提升城鎮商貿業服務功能。繼續支持供銷合作社新農村現代流通網絡工程建設,提升“萬村千鄉”超市和農家店服務功能質量。[3]
(2)建立城鄉雙向的農副產品流通體系。推動流通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充分發揮流通引導作用,大幅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建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農產品供應鏈。健全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提高大型連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盡快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縣、鄉、村為基礎,城鄉互動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大型連鎖超市、學校及大企業等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
積極引導、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和流通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長期產銷聯盟,以解決長期以來農民和商家之間缺乏信息交流渠道、難以為消費者提供滿意農產品的問題,積極推進農產品進入超市和便民連鎖公司。產銷聯盟的建立有利于擴大農產品銷售,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還有利于生產者及時得到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做到市場需要什么,農民種(養)什么。
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有賴于輻射城鄉的現代物流的支撐。因此,應統籌兼顧,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城鄉物流要素,使之布局合理、比例協調,從戰略高度出發,根據工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城鄉產業化發展水平、物流主體服務能力等要素,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現代化物流體系。
(1)供應鏈一體化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就是農業物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實行后向或前向一體化,在一定范圍內將供應商、城鄉客戶以及其他相關企業聯結起來,進行倉儲、包裝、運輸、裝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各項物流功能的整合,并進行恰當的功能定位,實現一體化運營管理,建立農業物流系統。主要有以下兩種模式: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模式,即由農業產業化公司或集團企業集成物流的多種功能。利用城鎮龍頭企業的資金、優勢、市場、信息及管理優勢,將農村分散的農戶組織到供應鏈中來。二是商貿企業連鎖經營模式,即鼓勵商貿企業采用連鎖經營方式參與農產品和農資的物流運作。同時,還可依托該連鎖網絡進行農產品收購和運銷,開展雙向物流。
(2)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模式。該模式是指由買賣雙方之外的第三方企業來提供專業物流服務的一種物流模式,具有配送規模大、速度快、輻射面廣、效率高等特點。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對于開拓農村市場具有重大意義。一方面,能為經營主體提供真實、準確的市場信息,減少農產品物流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提高農產品流通速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增值,更好地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進而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3)農產品物流聯盟模式。物流聯盟是以物流合作為基礎的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是兩個或多個農業經營主體為了實現自己的物流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協議、契約而結成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松散型網絡組織。這種模式在國外被普遍采用,包括縱向聯盟、橫向聯盟、混合模式及以項目為管理單位的聯盟模式等。
(4)節點—聯結—網絡模式。該模式是通過發展農業物流節點,建立節點之間的聯系,構建城鄉雙向的農業物流服務網絡。節點可以是企業、供應商、顧客或物流設施,它們通過運輸和通信建立鏈接。這一模式以節點的農業物流資源優勢為中心,依靠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同時發揮農業物流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將城鄉一定區域范圍內數個物流節點有機地連接起來,建立節點間的城鄉農業物流合作關系,形成現代農業物流網絡。[4]
在商貿流通領域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管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改造營銷體系,建立覆蓋城鄉的信息平臺,對于降低銷售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1)明確商貿流通信息平臺的功能定位。該信息平臺既能夠為消費品生產企業及時提供廣大農村市場的需求信息,又可以準確地向農戶提供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價格信息、農業政策與科技信息以及氣象與災害預報防治信息,為農戶科學合理地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計劃提供依據。另外,該信息平臺可以通過對各個農產品批發市場數據的采集、處理和信息交換,為各批發市場、農產品加工企業、物流企業發布各類農產品的價格、貨源信息,為其進行合理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也可利用這個信息平臺對市場進行宏觀管理。
(2)建設商貿流通信息服務中心。中心主要運用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商貿流通企業提供商品流通信息服務的信息系統支持和技術服務支持,其功能主要是提供商品流通信息和物流信息。第一,建立和完善流通基礎信息平臺。重點是建設商業情報中心數據庫和各類商業門戶網站,逐步建立和完善“商貿信息”網上直報系統,并使之與各商貿企業、物流園區、批發市場聯網,實現與電信服務、有線電視、郵政等公共信息平臺以及全國相關信息網絡的對接。第二,推進商貿企業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第三,加快制定商貿流通技術服務標準和其他相關標準。
商業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完善市場信用體系,可以規范市場秩序,有利于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目前我國商業信用不健全,一些經營者信用意識薄弱,信用建設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保障,信用管理缺位,造成交易成本過高、市場秩序混亂,導致商貿流通不暢、效率低下。因此,為了保障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有效運行,必須加強和完善商業信用機制。
(1)加強誠信教育。廣泛開展“誠實守信”教育,營造一種講誠信的社會氛圍。為此,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從整體上提升農產品經營者的商業誠信意識。同時,強化農村基層政府公務人員的誠信意識,以更好地服務于市場和企業。利用各種媒體積極宣傳誠信知識,在全社會努力弘揚優秀的商業信用文化,倡導誠信的商業道德。
(2)加快信用立法。借鑒國外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明確有關商業信用法律制度的整體立法規劃和思路,進一步完善有關商業信用的法律制度體系和商業信用風險救濟制度。同時著力構建失信懲戒與守信激勵的長效機制,加大對失信者的懲罰力度,有效維護和保障市場交易關系中守信者以及被侵權方的合法利益,增強法律對潛在違法者的威懾力,充分體現商業信用的價值。
(3)加強信用管理。逐步構建政府、行業和企業三級信用管理體制。首先,政府要擔負起信用法律法規體系制定、信用數據征集、信用信息披露和信用管理的職責,注重信用管理人才的培養,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加強對民眾信用教育和信用知識普及宣傳等工作。其次,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幫助從業人員提高信用觀念,引導企業加強信用管理,為廣大會員提供信用服務。同時,可以建立行業信用數據庫,依法在大眾媒體上對誠實守信的經營單位進行表揚,對行業內失信者進行曝光,以協會整體的力量共同抵制、制裁行業失信單位和個人。第三,加強企業內部信用管理制度建設。企業應建立一套系統化、規范化、獨立于銷售和財務部門的信用管理制度,在組織內部設立獨立的信用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建立企業全程信用管理和評估體系,進而在企業內部形成科學的風險制約機制,防止出現損害企業利益的事件發生。企業還要注意強化內部管理,包括適當的職責分離、合理的授權制度、明確的信用管理制度和及時的市場信息督察制度。[5]
市場監管機制是保障商品流通有序進行的重要舉措,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系統的、科學的商貿流通監管機制,對于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商貿流通監管機制由一些最基本的管理法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構成,主要包括市場經營者的誠信機制、市場主辦者的自管機制、行業協會的自律機制、消費者的保護機制和政府機關的監管機制。它是規范企業各方面制度的整體框架,覆蓋著商貿流通全領域和全過程。盡快建立政府指導、行業自律、運作協調的商貿流通監管機制,對推進商貿流通的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需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制定和完善商貿流通監管方面的法律法規。首先,不斷完善有關流通產業、商品市場的監管立法,逐步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提高市場法制化程度。其次,完善商貿流通監管制度。如為推動流通企業的公平競爭和快速發展,需要建立并完善反壟斷制度,以徹底打破行業壟斷與地區封鎖。第三,規范市場準入,嚴控產品質量,以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利益。第四,完善市場競爭規則,規范企業競爭行為,改革市場交易環境,保護生產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6]
(2)改革商貿流通管理體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完善政府對商貿流通市場的宏觀調控。首先,為了加強商貿流通行業規劃管理,可以成立一個全國性的監管部門,實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體制。其次,商貿流通行政主管部門應主要負責市場的統一規劃和管理,根據市場變化及時組織宏觀調控,如建立重要商品的儲備制度,完善的商品價格調節基金制度等。第三,建立市場監控和應急機制。確定重點生活必需品、應急商品、生產資料、成品油等重點商品監控機制,及時了解市場運行動態,加強有效監管,同時建立實施突發事件和抗震救災的物資保障預案。
(3)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進一步整頓商貿流通行業原有協會,制定和完善行規行約以及等級技術標準,協調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積極發揮行業中介組織的自律、監管作用,規范企業從業行為,抵制各種商業賄賂行為。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會同有關部門運用經濟、法律等多種手段對違規企業進行嚴厲處罰,督促其整改和規范經營。
[1]張如意.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11(3):36-39.
[2]、[3]孟雷.我國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3(1):13-16.
[4]徐益敏.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下農業物流模式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大學,2008.
[5]朱樺.略論加快商業信用體系建設[J].中國流通經濟,2010(9):78-80.
[6]武蘭芳.構建商貿流通市場監管體系的對策探討[J].中國商貿,2010(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