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楠 ,劉 舜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經濟管理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十一五”期間,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目標,并提出了“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的具體發展策略。①“兩型”社會發展戰略的實施對我國能源發展提出了較高要求,也為新能源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
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出臺,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新興產業發展和培育的重點,使新能源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期。2012年7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頒布;隨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頒布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國家能源局頒布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和《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2013年1月8日,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落幕,會議確定了2013年國家能源發展的八項重要工作,其中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被放在突出位置。這一系列戰略性規劃的頒布與實施,必將推動我國新能源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產業層次等方面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目前,在國家和各省市區產業規劃及扶持政策推動下,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了快速起步,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競爭優勢。2008年到2012年,我國風電裝機由500萬千瓦迅速增加到6300萬千瓦,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年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光伏發電裝機由基本空白增加到700萬千瓦;核電在建機組30臺、3273萬千瓦,在建規模居世界第一。[1]一方面,我國新能源增量在多個領域位居世界前列,部分新能源關鍵技術獲得突破,產業政策不斷深化;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產業對外依存度相對較高,政策手段、市場機制等仍需協調發展,而且2008年以來的世界金融危機導致部分投資抽離,風險投資開始降溫,銀行信貸收緊,使得我國新能源企業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新能源企業的融資問題成為當前制約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瓶頸。
資金是支持和推動我國新能源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項目對資金的要求非常高。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融資方式通常有自籌、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政府扶持資金等四種方式。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為輔,而在間接融資中又以銀行貸款為主,政府扶持、風險投資以及民間資本投入為輔。具體來看,我國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直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金融行為,其形式主要包括商業票據、股票、債券等。從我國新能源企業的融資現狀來看,采取直接融資模式的企業主要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獲取資金,發行債券的企業數量極少。
“十一五”以來,我國的新能源企業發展迅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很多企業根據未來經營發展的需要開始籌劃上市融資。據滬深市場不完全統計,截至2012年,在滬市和深市上市的涉及新能源業務的企業已超過30家,但相對于其他產業,上市的新能源企業總數較少。從上市方式來看,在滬深兩市上市的新能源企業中,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上市的企業不足15家,且大多數在中小板和創業板。[2]而超過半數的企業則通過業務重組進入新能源產業,如江蘇陽光、孚日股份、天威保變、三安光電等。在企業規模上,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募股的新能源企業以國有大型新能源設備制造企業居多,如風帆股份、天威保變等,而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則大多屬于民營新能源企業,如金風科技等。
相對于國內上市融資,我國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業數量較多,上市地主要集中于美國、英國和中國香港三地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香港證券交易所、AIM(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市場等。如英利綠色、江西賽維、無錫尚德、天合光能等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晶澳太陽能、中電電氣、阿特斯等在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新奧集團、保利協鑫、比亞迪、漢陽太陽能(原名鉑陽太陽能)、新天綠色能源等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來泰科電子、浚鑫太陽能、雙登電池等在AIM上市。
總體看,近年來國內股市的持續低迷,以及首次公開募股審批條件與繁瑣的審核流程,都無形中對新能源企業融資形成了一定障礙,特別是中小新能源企業更是融資艱難,加快了國內新能源企業海外上市速度。
間接融資是指資金供給者與資金需求者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間接實現資金融通的行為。在間接融資中,由金融中介機構分別與資金供求雙方形成兩個各自獨立的債權債務關系,其主要形式有貸款、貼現、出售有價證券等。對于目前我國大多數新能源企業來說,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還是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渠道。
(1)銀行融資方面。隨著一系列戰略規劃和推動政策的出臺,新能源產業在我國快速發展,這一行業引起了銀行業的高度關注。但是新能源企業一般自有資金比例較高,相對于常規傳統能源,新能源在技術上還有待創新與完善,市場競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投資周期長、風險大,因而很多銀行對新能源企業的貸款持觀望態度。加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從緊的金融政策,更使得各大銀行收緊了對新能源企業的信貸額度和信貸規模。
從新能源企業的財務狀況看,銀行信貸仍是新能源企業融資的主體,且存在大企業貸款多、小企業貸款難的現象。如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截至2011年9月30日,本部短期借款為33.77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2.46億元,長期借款為19.61億元。企業融資主要通過銀行借款,財務成本相對較高。②2012年5月企業發行了總額12億元的中期票據,主要用于補充公司營運資金和償還銀行貸款。
相對于行業領導者,新興和中小型新能源企業在銀行貸款的獲取上卻存在較大難度。作為營利性企業組織,銀行發放貸款首先要全面衡量面臨的風險與收益,因而很多銀行在對新能源企業放貸時,更傾向于選擇規模大、技術強、市場穩定的新能源企業,而更需要融資的中小型企業、新興企業獲得銀行貸款的機會很少。
(2)風險資本方面。新能源產業的產業鏈涵蓋業務內容比較廣泛,從技術研發、設備制造到后期生產等,都具有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特征,因而,新能源產業是風險資本潛在的投資產業。目前,在新能源產業領域,風險資本的投資對象以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等相關產業的技術設備研發和產業項目為主。
目前,大多數風險資本在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投資尚處于嘗試階段,專業化程度較低,投資策略以謹慎觀望為主,投資額度十分有限。[3]如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紅杉資本、凱雷投資等國際大型風險投資機構,在廣告業、連鎖經營、生物技術等傳統產業領域的投資動輒超過千萬美元,而在新能源產業項目上卻保持低調與謹慎,超過500萬美元的投資項目極少。
(3)民間資本方面。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仍以政府扶持為主,且相關產業政策的制定與完善存在一定時滯。在新能源領域,保障投資者利益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專門的金融制度和市場融資保證體系等配套政策措施還不完善。我國民間資本對新能源產業投資積極性普遍不高,在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尚未取得明顯成效。
同時,我國民間資本發展不平衡,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地區發展較好,而中西部地區的民間資本發展相對緩慢。對于民間資本發展較好的地區,必須完善引導機制、監管體系、退出機制等,帶動民間資本向新能源產業投放。對于民間資本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應有效集聚,強化引導機制與監管機制,提升投資的專業化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產業優惠政策決定了新能源的發展水平。新能源屬于新興產業,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如新能源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節能燈泡補貼、新能源汽車補貼、風機補貼等。
從產業鏈角度看,我國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普遍存在“生產者補貼多,消費者補貼少;制造環節補貼多,研發環節補貼少”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扶持政策對產業發展的推動力。
從扶持力度看,我國不同地區對不同新能源企業的扶持力度存在差異。一般對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規劃建設的新能源項目或企業支持力度最大,而對處于初創期實力相對較弱、競爭優勢不明顯的企業,扶持力度相對較小,僅有簡單的稅收優惠和獎勵補貼措施。
從政策實施角度看,我國很多省份更多的是對國家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直接實施,而立足于本省產業發展狀況、由本省主導的優惠政策特別是資金方面的政策大多為空白。
新能源產業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且新能源產業投融資普遍具有規模大、時間長、風險高的特征。從目前我國新能源產業的投融資現狀看,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基于其重要戰略意義,新能源成為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熱點。但由于是一個嶄新的行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風險,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技術風險。我國新興能源開發的歷史較短,技術還不夠成熟,核心技術方面尤其薄弱。如光伏發電的多晶硅生產、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等,企業的研發實力、制造技術等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限制了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和行業發展速度。
(2)市場風險。當前我國新能源企業普遍對國外市場依賴較大,如風力發電設備、光伏設備與材料等對外出口量較大。但國外對新能源產品需求有限,且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很多國家縮減了新能源建設項目,相關產品出口下滑,而國內市場相對有限。同時,部分新能源企業盲目擴張,產能過剩,導致了較大的市場風險。
(3)投資風險。新能源產業具有高技術性特征,企業在產品研發、初期生產階段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且資金的回收期較長。加之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和國際市場需求、行業競爭、國際經濟危機等影響,新能源行業投資的風險相對較高。
我國新能源企業融資渠道較為單一,直接融資比例較低。特別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僅有自籌資金和銀行貸款等有限渠道。
(1)新能源企業上市門檻過高,難度較大。我國在滬市、深市上市的新能源企業多為大型國有企業或具有較強實力的民營企業,如風帆股份、江蘇陽光、孚日股份、三安光電、金風科技等。一些發展歷史長、經營好的新能源企業也在美國、中國香港、英國上市融資,如江西賽維、無錫尚德、英利綠色、晶澳太陽能、保利協鑫等。但是,大多數新能源企業都會面臨上市融資門檻高、上市過程復雜、審批時間長等難題,依靠上市融資來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具有一定難度。
(2)雖然多數風險投資機構都把新能源作為關注的重點產業,但由于其面對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等不確定因素,使得風險資本對新能源項目的投資更多地持觀望態度,已有投資的金額和數量也相當有限。
(3)我國債券市場發展相對滯后,整體以公司債券為主,債券品種和規模都十分有限。企業發行債券需要經過政府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批,且在信用評級、財務審計、法律認證、信息披露等方面有嚴格要求,新興的新能源企業和中小新能源企業存在較大融資障礙。
我國能源企業在融資方面普遍對銀行貸款的依賴度較高,而商業銀行貸款卻呈現向優勢企業、規模企業傾斜的態勢。從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經營情況看,商業銀行的資金投放普遍追求安全性和規模效益,其在挑選項目時更是集中于規模較大、市場前景較好、業績穩定的大型企業,如大型風電項目、太陽能項目等。而對中小新能源企業則普遍采取謹慎乃至限制的信貸政策,在信用評價、信貸規模、擔保條件等方面條件嚴苛。[4]
從國家層面看,“十二五”期間我國已明確培育和發展新興能源產業的戰略目標,大力推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在產業規劃、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創新等方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我國各省份的新能源產業發展基礎、發展定位、發展規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而當前各省市區根據自身新能源產業發展基礎與現狀制定符合區域產業特征扶持政策的卻很少。大部分省份在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激勵措施、稅收優惠、補助政策、低息貸款、加速折舊、開拓市場等方面還沒有系統化、規范化,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針對新能源企業的上市、債券融資等優惠政策、扶持方案在我國的大多數省份仍屬空白,成為影響乃至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
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一些市場機制還需要政府市場政策支持。政府部門應當承擔起政策引導的責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發展以規避商業機構的經營風險。
設立國家及省級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為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創新能力建設、重點應用示范、高成長性企業培育和重大龍頭項目引進等提供引導資金支持。全面落實關于鼓勵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節能減排及再生資源利用等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各項稅收鼓勵政策。對國家將要出臺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盡快制定落實意見和配套政策,并盡快落到實處。
解決新能源行業融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拓寬新能源企業的融資渠道,解決束縛新能源行業發展的資金瓶頸,支持新能源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1)加大銀行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能源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對新能源產業中實力較強、具有核心能力的企業,從信貸額度、審批效率等方面予以傾斜。二是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積極開展科技企業信用互動、科技保險、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供應鏈融資、票據融資等融資服務,加大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三是對新能源產業鏈中拉動作用強而又需巨額資金支持的重點龍頭企業,采取銀團貸款模式加大信貸力度(這樣對新能源企業而言可以提高貸款額度,對銀行而言可以共同分擔風險)。四是對符合條件、有競爭優勢的中小企業,鼓勵中小金融機構與國有銀行進行差異化競爭。五是完善新能源產業貸款擔保機制,解決新能源企業擔保難的問題。[3]
(2)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一是推動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到國內主板和海外上市,支持中小企業充分利用中小板、創業板市場上市融資;二是鼓勵企業到天津股權交易所、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等場外市場掛牌融資;三是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
(3)重點引導風險投資成為新能源融資的重要渠道。新能源企業大部分是處在成長期的中小企業,風險很大,相較于追求安全性的銀行,偏好高風險和未來高收益的風險投資更能夠滿足大多數新能源中小企業的需求,并且風險投資還能夠給企業提供管理咨詢服務,因此,風險投資應成為新能源融資的重要渠道。發展風險投資首先要消除風險投資退出機制的障礙,建立真正的二板市場,使風險資金能夠方便和快速退出。其次,盡管深圳證券交易所已經推出了中小企業板,但上市條件與主板市場并無差別,所以應盡快完善新能源企業上市的標準。[6]
(4)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第一,推進實施新能源產業創業投資計劃,在國家及省級財政預算或國有資本金收益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設立國家與省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金進入創業投資領域,各省市區爭取與國家聯合開展參股設立創業投資基金試點。第二,鼓勵大企業、大集團和政府投融資機構直接投資或吸引省外機構在省內設立各類股權投資基金,支持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
(5)推動擔保機構對新能源行業的支持。一是發揮國家控股擔保集團、中小企業擔保服務中心等擔保機構功能,政府引導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二是構建以新能源產業擔保機構為龍頭,其他融資性擔保機構廣泛參與的多層次擔保體系;三是探索各種類型的擔保方式,擴大新能源產業擔保資源。
創新擔保方式可以有效控制和分散貸款風險,這是新能源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因素。另外,應嚴格設定新能源項目的準入門檻,進行嚴格的項目評審,考慮行業專家意見,科學評估項目投資回報率,以盡可能地控制風險。
*本文系河北省科技計劃項目“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12457683)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②數據來源于2012年3月英利能源(中國)有限公司公布的《201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
[1]王彩娜.新能源產業迎來發展黃金期[N].中國經濟時報,2013-01-10(1).
[2]佘堅.海內外新能源企業上市情況分析[R].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深證綜研字第0178號],2010-06-30.
[3]夏蘭,李亞云.新能源產業融資現狀及原因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21):68-69.
[4]陳芳平,李靜.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策略[J].甘肅金融,2010(2):43-45.
[5]蔣先玲,王琰,呂東鍇.新能源產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路徑分析[J].經濟縱橫,2010(8):50-53.
[6]李彬.我國新能源融資分析[J].經濟研究,2010(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