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敗之所以要打持久戰,其一是由腐敗本身的性質所決定。腐敗是一種頑癥,是一種“慢性病”,它產生和形成的原因非常復雜。沒有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腐敗的病根難以消除。而要推進所有這些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不可能打速決戰而只能打持久戰。其二是由現時的世情、國情、黨情所決定。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像我國這樣的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現在都處在重要的轉型時期。在這樣的轉型時期,我們黨面臨著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四大考驗”,而且這種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和嚴峻的。其三是由古今中外反腐敗的規律所決定。反腐敗缺乏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急于求成,不進行長期的、宏觀的戰略設計,試圖靠一兩個“嚴打”戰役解決問題的,最后幾乎都沒能取得預期的成效。反之,反腐敗堅持長遠、宏觀的戰略設計,一個戰役一個戰役地展開,一個制度一個制度地推進,而且各個戰役、各個制度之間相互銜接,持久地堅持和推進,則大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反腐敗之所以要打攻堅戰,第一是提振全黨全國人民反腐敗信心的需要。如果我們不能在短期內打幾場漂亮的反腐敗攻堅戰,老百姓可能會對我們反腐失去信心。第二是推進反腐敗向縱深發展和堅持打反腐敗持久戰的需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反腐敗斗爭。之所以要“堅定不移”,是因為我國目前反腐形勢嚴峻,如果我們不下決心打幾場攻堅戰,不攻堅克難,反腐敗就難以進行下去,更難言深入和持久。第三是展示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反腐敗決心和反腐敗能力的需要。我們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面對今天老百姓切齒痛恨的腐敗,面對我們自己向老百姓承諾的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如果不在反腐敗方面敢冒一點風險,不下決心打幾場攻堅戰和硬仗,做幾項能產生實效的反腐實事,展示我們的反腐決心和反腐能力,我們恐怕會有負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重托。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做客正義網時如是說,正義網,2013年1月5日)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表明了我黨將反腐敗制度化的決心。反腐敗制度化,使得反腐敗行為成為常態行為?!鞍褭嗔﹃P進制度的籠子里”,不是一時說要把權力關起來,而是要把權力運行制度化,納入到制度的軌道中來。權力的運行不是根據個別領導人的講話而行為的,而應該是一種制度的安排;表明了十八大之后的中央領導層對反腐敗制度建設的高度關注。
(中央黨校政法教研部教授林喆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月24日)
社會矛盾的積累、腐敗的蔓延與制度建設正在進行一個賽跑。留給改革的時間越來越短,我們必須在民眾對現在的政治和政府還抱有期待和信心的情況下,繼續推動改革,否則的話,腐敗就會不可收拾了。目前中國政府的重要任務是推動體制的改革,尤其是法治的建設。不論是中國的政治特色、傳統文化,還是目前的風險社會,都不能成為阻礙法治發展的理由,我們應該認識到發展法治是當下刻不容緩的任務。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季衛東教授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月21日)
在實踐中,我們越是理解和追求民主的本質,而不是被它的某些外部形式或細枝末節所局限,就越是能夠理解民主的‘程序化原則’的深刻性和普遍意義。如果致力于把‘人民當家作主’變成現實,那就必須解決全體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怎樣表達出來,在具體的實踐中,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才能貫徹共同體的利益和意志等問題。社會主義的法治才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形式。
法治是民主邏輯的必然結論。民主的“程序化”原則意味著,事關民主的一切必要因素,都要通過相應的制度、規則、程序等加以公開地體現和落實,就是必須法制化。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月18日)
經歷了20多年的改革歷程,轉變政府職能依然困擾著我們的各級政府。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政府權力過大,政府過于強勢,包攬了許多本可以由市場和社會解決的問題。因此,削減政府權力、簡政放權,就成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
第一,簡政放權,削減政府權力,必須從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深化行政審批制度入手。黨的十八大明確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轉變政府職能的最主要途徑。從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只有按照國務院所確立的三項原則推進改革,才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就是:凡是公民和個人能夠自主解決的問題,政府一律不得設立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凡是市場機制可以調節的事項,政府一律不得設立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凡是社會組織可以替代,政府要向社會購買服務,也一律不能設立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如果我們的各級政府都能夠按照這三項原則進行清理,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這無疑是削減政府權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根本途徑。
第二,簡政放權,削減政府權力,必須改變權力高度集中的局面,政府要為企業、社會放權,上級要為基層放權。未來的行政體制改革,不僅要改革政府投融資體制,更重要的是要簡政放權,給市場、社會更大的發揮作用的空間。特別在資源的配置方面,政府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過多地運用行政手段配置各類資源,把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地位讓位給市場。如果我們不能在這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轉變政府職能就可能是一句空話。
第三,簡政放權,削減政府權力,必須確立政府的公共屬性地位,制定對公權力約束的框架。從發展的角度看,即使像我國這樣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即使國有企業涉及諸多競爭性領域,也需要將政府的職能嚴格界定在公共領域,減少政府的權力,建立上下比較科學合理的權力結構,探索對公權力有效制約的制度框架。這一點不僅重要,而且顯得尤為緊迫。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如是說,《學習時報》,2013年1月21日)
從緊迫性角度看,作風建設迫在眉睫,因為中國共產黨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只要是群眾不擁護、不滿意,肯定是作風建設出了問題。可以說,是否密切聯系群眾是檢驗一個黨的試金石,關系著黨的性質。一切好的作風的特征都是密切聯系群眾,最終要看公共權力能否經受住內部和外部的腐蝕和考驗。
(中央黨校黨建部教授李民如是說,《法制日報》,2013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