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剛 (司法部基層工作指導司司長)
黨的十八大,為我們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鼓舞人心、催人奮進。
過去的五年,司法行政基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司法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司法所工作全面活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的能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調解法》頒布實施,人民調解辦案總量逐年大幅度增加,人民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安置幫教工作扎實開展,預防和減少重新違法犯罪、維護社會和諧成績顯著。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有序推進。司法行政基層戰線近年來先后涌現出劉玉美、易滿成、黃辛果等一大批英模人物,一批優秀司法所長被選拔任用到新的領導崗位。今年,李培斌、敖大煥、林松淑、邱影四名基層同志光榮當選為黨的十八大代表。這些都表明司法行政基層工作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彰顯。
過去五年司法行政基層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積累的經驗,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站在新的起點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扎實推進司法行政基層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這些重大任務與司法行政基層工作緊密相關,為司法行政基層工作指明了方向。基層基礎是整個社會管理的根基。社會矛盾多發生于基層,社會管理的空白多存在于基層。可以說,在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司法行政工作的重點仍然在基層,難點仍然在基層,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也更多的在基層體現。要緊緊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這條主線,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切實履行職責,努力取得新成效。
司法所建設已經取得了重大成績,關鍵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全面的小康社會,將是基層政權牢固,政府管理職能到位,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豐富的社會,這就為司法所發揮職能作用提供了廣闊空間。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司法所的性質和職能決定其在基層社會管理與服務體系中大有作為。要按照去年6月在天津召開的司法行政基層建設工作會議的部署,著眼于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深入推進司法所規范化建設,全面提高司法所履責和服務能力。一要大力推進司法所工作與網絡向城鄉社區覆蓋。在鞏固“一鄉鎮一所”司法所設置格局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全國城市街道司法所建設,全面推行將司法所工作與網絡覆蓋到城鄉社區,充分發揮司法所在基層社會管理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和影響,努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二要深入推進司法所規范化建設。研究制定規范化司法所建設標準,進一步推進司法所組織建設、隊伍建設、業務建設、保障能力建設和設施裝備建設,鞏固和發展司法所建設成果。三要加強司法所服務窗口建設,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包括矛盾糾紛化解、法制宣傳教育、特殊人群教育幫扶等項工作在內的服務平臺。四要加強司法所所務管理,重點在工作職責、管理制度、監督機制等方面,對司法所內部管理進行全面規范,健全完善司法所內部管理和業務工作各項規章制度,全面提升所務管理水平。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這既是對人民調解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新形勢下的人民調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的小康社會,除了高質量的教育和就業,豐富的物質和文化生活外,還一定要有人民群眾暢通和規范的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群眾彼此間產生的矛盾糾紛一定要有高效的、第三方調解服務來加以化解。人民調解的性質決定其在化解民間矛盾糾紛、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的獨特優勢和不可代替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奮斗目標,使人民調解更加大有可為。
一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在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中的基礎作用。著力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的工作體系,認真做好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的聯動工作,健全完善工作機制,鞏固完善衛生醫療、交通肇事、勞動爭議領域的銜接配套機制,拓展建立與物業物流、治安、互聯網領域的銜接聯動,發揮人民調解在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中的基礎作用。二要開展“人民調解規范化建設”活動。根據《人民調解法》的規定,在鞏固和發展人民調解組織在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全覆蓋的基礎上,全面開展人民調解組織、調解員隊伍和工作機制規范化建設,提高調解員隊伍素質和工作水平,強化調解工作保障,夯實人民調解工作基礎。三要大力推動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在全國現有的81.1萬個人民調解組織中,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只有2.6萬個,明顯偏少。要在鞏固村、居人民調解組織全覆蓋的基礎上,著力推動建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深入推進在交通、醫療、勞動、物流、物業、林業、互聯網等部門和行業設立人民調解組織,使人民調解工作向矛盾糾紛易發、多發的新領域延伸,提升人民調解的專業化水平。四要大力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全國現有的430多萬人民調解員中,專職人民調解員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具備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民調解員更少。今后,要著重聘請一大批退休公務員、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醫師、高校教師等專家、專業技術人才、社會志愿者加入人民調解員隊伍,以縣、區為單位建立人民調解專家庫,著力建設一支專業化、社會化的人民調解員隊伍。五要進一步完善與《人民調解法》配套的部頒規章。按照《人民調解法》的規定,研究修訂《人民調解委員會及調解員獎勵辦法》、《人民調解工作若干規定》,力爭與民政部聯合制定人民調解員生活救助和撫恤優待辦法。
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全面的小康社會將是違法犯罪少發、低發,和諧穩定的社會。隨著社會建設的全面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這一特殊群體的安置幫教工作愈加緊迫和重要。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回歸社會的刑釋解教人員約70萬人,處于安置幫教期的刑釋解教人員達380多萬人,其中無家可歸、無業可就、無親可投的“三無人員”和假身份、假姓名、假住址的“三假”人員占相當比例。調查表明,刑釋解教人員回歸社會后一年內重新違法犯罪的占大多數,這正是我們做好安置幫教工作的重點對象和重要時間節點。
要在認真履行司法行政機關安置幫教職能的基礎上,切實做好重點人員、重點時段的安置幫教工作,將大大降低重新違法犯罪率。按照中央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總體要求:一要加快推進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基地建設。積極推動將過渡性安置基地建設列入國家重點支持項目,分期分批建設以政府投入為主的過渡性安置基地,今年重點在直轄市、省會城市、非省會城市的計劃單列市和維穩任務重的涉疆涉藏地區建立一批安置幫教基地,對無家可歸、無業可就、無親可投等重點人員及時給予幫扶、安置,讓他們逐步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研究制定進一步完善企業作為安置基地的扶持政策,鼓勵引導更多的社會企業接收、安置刑釋解教人員。適時召開全國刑釋解教人員過渡性安置基地建設現場推進會,總結推廣有益經驗和做法。加強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基地規范化管理,確保安置基地安全穩定、運轉有序。二要加強刑釋解教人員銜接工作。總結各地刑釋解教人員銜接工作的有益經驗,做好重點幫教對象必接必送工作,解決重點幫教對象管控、外出務工跟蹤管理等問題,做到無縫銜接,防止脫管失控。加強與公安機關溝通合作,進一步完善刑釋解教人員信息庫與公安機關人口庫銜接工作機制,最大限度清除“三假”人員。三要加大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扶力度。進一步協同配合,加強刑釋解教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做好刑釋解教人員社會保障和臨時救助工作,對各地按照國家和有關部門規定落實情況加大督促檢查力度,促進各項優惠措施落實到位。加強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政策宣傳和理論研究工作。四要繼續做好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排查幫扶工作。在2012年專項活動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服刑在教人員未成年子女長效幫扶機制,對已排查出的困難人員和家庭,積極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實施有效幫扶。
對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務工作,是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程中,中央賦予司法行政機關的一項新任務、新要求,要按照部黨組的部署安排,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有關會議精神,以加強和改進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不斷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政策措施和基礎性設施,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向前發展。一要健全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政策措施。配合中央綜治委辦公室,進一步加強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調查研究,進一步研究總結特殊人群管理服務經驗做法、困難問題和對策建議等。積極履行牽頭單位職責,提出制定特殊人群管理服務政策、建立健全特殊人群社會關懷幫扶體系。二要協同推進特殊人群安置場所建設。按照中央綜治委有關會議精神,協同有關部門,大力推動特殊人群安置場所建設,有效解決特殊人群教育、安置、救助等問題。三要大力加強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考核力度。加強對各地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的考核,督促落實相關政策,使特殊人群在就業、就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普通公民享有同等待遇,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