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虎居陳剛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實體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經營之本。從浙江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急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支持,消除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由于地理環境、交通布局、經濟資源分布等方面的原因,浙江產業分工布局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矛盾,金融發展也呈現出較為顯著的不平衡特征,具體表現在:不同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存在差別,金融機構的種類和數量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區信貸資金的集聚能力、產業資本的形成能力以及金融機構支持區域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的能力存在較大差異,而這一現狀進一步加劇了浙江省轄各個縣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溫州為例,溫州歷史上的崛起,并未能真正帶動文成、泰順等欠發達山區縣域經濟的發展。在欠發達山區縣域,金融資源的利用不僅無法實現產業的優化布局,反而由于區域資源配置的懸殊加劇二元經濟結構的固化。因此,必須解決區域經濟二元結構與金融資源的均衡分配問題。
其一,提升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能級。一是加快將較為成熟的農村合作銀行改造成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克服農村合作銀行現行的股份合作制的制度缺陷,突破現有政策對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在經營地域與業務范圍上的限制,滿足中小企業及“三農”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需求。二是加快將一些農村信用聯社改為農村合作銀行,以擴大其規模和增強其抗風險的能力。三是加快引導與促進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之間的合作,通過簽訂“利益共存,風險共擔”的合作協議,共同拓展一些有利的但獨家合作金融機構難以開展的金融業務,如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經濟組織創業、農村工商企業技術改造與產品升級等發放“社團貸款”,擴大貸款規模和分散貸款風險。
從浙江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急需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金融支持,消除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其二,創新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講,村鎮銀行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彌補農村金融布局的薄弱環節,但其發展路徑和模式,卻值得反思和商榷。實際情況表明,村鎮銀行基本遵循“簡單復制”的樣板,難以發揮地方小銀行固有的靈活性,增加對農村金融的供給。村鎮銀行的組織形式可嘗試以多種形式構建:一種形式是村鎮銀行成為發起銀行在村鎮的專營機構,這樣可以增強商業銀行發起村鎮銀行的積極性,發起銀行對村鎮銀行承擔相關的法人義務,并按照自身的經營管理模式,對村鎮銀行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另一種形式是村鎮銀行成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獨立法人機構,在業務經營上直接接受銀監局的監督管理。另外,應擴大村鎮銀行的業務范圍,允許其通過吸收公眾存款向商業銀行借款,在有限范圍內發行債券來聚集資金,對其貸款業務給予政策支持。只有這樣村鎮銀行才有發展空間,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其三,鼓勵民營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長期以來,金融資源配置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矛盾,中小微企業、農村農業以及民營經濟的金融資源饑渴,特別是外資銀行長驅直入等,已經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開放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銀行。組建設立民營銀行能夠對現有金融機構起到很重要的補充作用,讓金融機構的觸角進一步向縣域地區延伸。與大型銀行相比,民營銀行因為不具備競爭大客戶的能力,可以專注于中小微和“三農”客戶,形成一定優勢,有利于保持穩定的融資關系。因此,鼓勵發展民營銀行對于動員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實現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發展民營銀行將會產生鯰魚效應,有利于打破國有資本的金融壟斷,實現金融市場的充分競爭,也能倒逼大銀行提高經營效率、改善服務質量,這有利于解決金融體系現存的諸多缺陷,最終形成多層次、高效率、充分競爭的、完善的金融體系,實現區域經濟持久穩定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