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王 洋劉新英馬 霞
藥物聯合針灸治療單純性動眼神經麻痹的臨床觀察
陳麗娟1王 洋2劉新英1馬 霞1
目的探討藥物聯合針灸治療動眼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對我院106例臨床動眼神經麻痹病例進行藥物聯合針灸治療。結果24例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病情基本痊愈;62例患者病情明顯好轉;20例患者病情稍好轉。結論動眼神經麻痹在發病早期及時應用神經營養藥物及血管擴張劑配合針刺治療,絕大多數患者是能夠治愈的。
動眼神經麻痹;針灸;聯合治療;臨床觀察
動眼神經麻痹臨床表現多有患眼偏斜,活動受限或活動不能、復視、頭暈,重者可表現為患側上瞼下垂,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其病因有腦干出血、腫瘤、炎癥、糖尿病性腦病、多發性硬化和先天性動眼神經發育不全等,單純藥物治療或單純針灸治療都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筆者自2006年~2012年針對病因為炎癥、糖尿病性腦病、多發性硬化的住院患者106例124只眼采用藥物聯合針灸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患者共106例,124只眼,男66例,女40例。年齡48~80歲,平均年齡56.8歲,病程3d~6個月不等。其中炎癥為12例,糖尿病性腦病49例,多發性硬化45例。所有病例均有復視及輕重不等的患眼偏斜、活動受限或活動不能、頭暈、患側上瞼下垂、瞳孔散大等。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原發病糖尿病患者給予降糖藥物治療,控制調節血糖,高血壓高血脂患者給予降壓降脂藥物治療,控制調節血壓血脂,炎癥引起者給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療。
1.2.2 藥物治療給予擴血管藥物(如銀杏葉、丹紅、紅花黃色素、大株紅景天等)和營養視神經的藥物(如神經節苷脂、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乙酰谷酰胺、甲鈷胺、腦蛋白提取物)常規藥量一日一次靜點,眼氨肽1ml一日二次肌注。
1.2.3 針灸治療
1.2.3.1 取穴主穴:球后、睛明、瞳子髎、攢竹、絲竹空、太陽、四白治療,配穴:炎癥配外關、合谷;腦動脈硬化、高血脂配足三里、百會;糖尿病配足三里、太溪。
1.2.3.2 操作方法針刺穴位時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進行,針刺球后于眶下緣外側四分之一處,即下瞼板下緣外下方與眶緣之間,用左手手指固定眼球稍向上方,使皮膚緊繃,右手直刺,快速進針破皮后,刺手握住針柄,將針體朝內上方即視神經孔方向緩慢刺入25~30mm。進針過程中注意詢問患者的針感,同時細心體會手下的感覺;睛明穴用左手拇指將眼球推向外方,沿近拇指甲緣直刺0.8~1.0寸,其它穴位則分別采用直刺或斜刺[1]。出針后按壓針孔30s,防止內出血。每次留針30min,每日一次,10d為一個療程,一般治療3個療程。
患者共106例124只眼,24例患者治療3個療程后病情基本痊愈,復視消失,眼位正,頭暈消失,眼球運動自如,斜視消失,瞳孔正常,上瞼抬起有力瞼裂正常;62例患者病情明顯好轉,復視癥狀減輕,眼球運動比較靈活,斜視有所改善,上瞼抬起稍有力,瞼裂較前增大;20例患者病情稍好轉,自覺眼球較前運動靈活,頭暈減輕,眼瞼稍能抬起,繼續3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
現代醫學認為單純性動眼神經麻痹病因比較復雜,多為血管疾病、炎癥、外傷、腫瘤、糖尿病等所致[2],保守治療通常針對其病因治療及營養神經等治療,以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但療效不理想。祖國醫學認為眼病的病因復雜,與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精津氣血均有密切關系。傳統的針灸療法根據經絡循行及針灸的方法治療動眼神經麻痹可收到良好地治療效果[3],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既運用了西醫療法擴血管、營養視神經、改善眼部血管和神經功能的藥物,又采用了中醫的針灸療法,于眼周穴為主穴,直接興奮受損的眼神經,提高麻痹眼肌的肌張力,使受損的眼神經和麻痹的眼肌恢復到正常功能,從而使患側眼球運動迅速的恢復正常,復視及斜視也隨之消失[4]。綜合上述,動眼神經麻痹在發病早期及時應用神經營養藥物及血管擴張劑配合針刺治療,絕大多數患者是能夠治愈的。
[1] 李雪瑩,孫河,葛煜.針灸結合藥物治療眼肌麻痹39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6,22(11):13.
[2] 夏蔚,沈偉,李龍標.眼肌麻痹的病因及治療[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6,24(1):89-91.
[3] 張淑杰,李淑榮,李俊松,等.針刺治療麻痹性斜視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09,29(10):802.
[4] 李國臣,廖川國,張春亭.電針治療眼肌麻痹46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1998,18(5):291.
R246.6
A
1673-5846(2013)03-0249-02
1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紅旗醫院一門診眼二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2建華醫院普外二科乳腺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