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彥軍
乳腺癌發病現況的研究進展
蒙彥軍
乳腺癌;發病現況;研究進展
據臨床婦科數據統計發現乳腺癌已成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同時患病人數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其對女性的健康和正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為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最為關鍵的并不是提高乳腺癌的治療技術而是做好乳腺癌的預防工作,因而需要對乳腺癌發病現狀進行研究。本文主要對乳腺癌發病現狀與職業、年齡、體重指數間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具體如下。
研究發現乳腺癌多發病于職業為工人人群中,發病率高達48.00%,主要原因是工人所處的環境差,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和環境污染;其次發現乳腺癌在職業為農民的人群中發病率為27.00%;乳腺癌在自由職業的人群中發病率為16.00%;乳腺癌在職業為干部、教師、技術人員的發病率依次遞減,分別為6.36%、5.30%與3.64%[1-2]。
據臨床調查顯示乳腺癌的高發人群均為中老年人,而乳腺癌并非在短時間內所能形成的,為逐漸積累形成。乳腺癌的發病率與年齡存在顯著的關系,年齡<25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較低,年齡>31歲患乳腺癌的幾率逐漸升高,乳腺癌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主要集中于41~50歲,年齡>51歲的乳腺癌發病率逐漸降低。近些年因工作壓力高及不規律飲食等[3-4]導致城市20~35歲的女性乳腺癌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高。具體情況見表1。
體重指數較高的女性發生乳腺癌的可能性較大,它主要與性激素變化有聯系。肥胖人群因脂肪過多而引起雌激素總量增加,促進雄烯二酮轉化成雌烯二酮,雌激素總量增加會致使乳房受到刺激,長期如此乳房會出現異常增生,因而誘使乳腺癌的產生[5-6]。具體情況見表2。

表1 乳腺癌發病狀況與年齡的關系(%)

表2 乳腺癌發病狀況與體重指數的關系(%)
盡量避免熬夜、加班或減少熬夜、加班的次數,勿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化妝品;避免油炸食品、燒烤食物,控制吸煙、飲酒度[7-8],減少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攝取,避免因食物攝入過多引起肥胖,亦誘發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從而導致乳腺癌的發病率升高。應增加蔬菜的攝入量,如花椰菜、甘藍、卷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多吃谷類、豆類、海藻類食物及含碘食物如海帶、木耳等[12-15]。增加日常運動量,可經常去健身房、小區公園等進行鍛煉,有條件的亦可在家中進行,以降低乳腺癌發病率;遠離吸煙者,有研究顯示盡管自己不吸煙,但家屬、朋友、同事等均有吸煙的習慣,若長期處于此環境中其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達72%[9-11];掌握生育時機,年輕女性懷孕期間能夠產生大量的孕激素,這對于保護乳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國家政策建議晚婚晚育,但是生育年齡最好控制在35歲以下,否則可能會因孕激素缺乏而無法起到保護乳房的作用。
諸多因素會引起乳腺癌的發生,包括年齡、遺傳等因素,同時包括外在的如病毒、環境等;本文主要研究乳腺癌與職業、年齡、體重指數之間的關系,發現不同職業乳腺癌的發病率存在差異性,工人的發病率最高,技術人員的發病率最低;乳腺癌的發病率與年齡具有緊密的聯系,發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0~50歲;同時亦發現乳腺癌的發病率和體重指數呈正比,即體重指數越高,乳腺癌的發病率越高[16-18]。然而對于乳腺癌最好應對方法是預防控制,因此中年女性需要增加日常鍛煉來增強體質,同時合理飲食結構以確保體重指數介于正常范圍;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工作亦十分必要,一旦發現乳房部位有不適如腫塊、乳頭改變等必須及時到醫院就診。
[1] 方志沂,邱曉光.乳腺癌的分布規律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科醫學,2002,2(06):431-432.
[2] 朱素文,蔣明,許勤.乳腺癌化療患者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及干預的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10,6(11):88-91.
[3] 郭琪,郭宇飛.青年女性乳腺癌國內現狀和研究進展[C].第十二次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乳房病學術會議論文集,2011,24(5):1173-1178.
[4] 陶旻楓,丁輝,劉麗,等.北京地區乳腺癌危險因素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9,12(05):632-635.
[5] 關厚生,黃惠萍.5755例婦女病普查結果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3(08):225-227.
[6] 李軍,王茂生,黃健,等.乳腺疾病患者發生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5,8(02):89-92.
[7] Howe G, Hirohata T, Hislop T, et a1. Dietary factor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Combined 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J]. J Na Cancer Inst, 2005,82(7):561.
[8] Ben ZH, Gilbar O, Lev S.Coping with breast cancer: Patient, spouse, and dyad models[J]. Psychosom Med, 2001,63(1):313-324.
[9] 劉山,黃曉蓉,易瑛.近20年乳腺癌發病的常見危險因素變化分析[J].華西醫學,2007,11(04):237-239.
[10] Price MA,Tennant CC, Butow PN, et al. The role of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rcinoma:Part II life event stressors,social support,defense style, and emotional control and their interactions[J]. Cancer, 2001,91(4):686-697.
[11] Cordova MJ, Cunningham LL, Carlson CR, et al. Social constraints, cognitive processing,and adjustment to breast cancer[J].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01,69(4):706-711.
[12] 李雪蓮,何苗,許志遠,等.女性乳腺癌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06,10(01):512-514.
[13] 金宗浩,黨云文.我國部分地區女性乳腺疾病發病現狀的調查與分析[C].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乳腺疾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02,10(17):719-721.
[14] 張子豹.人工流產與乳腺癌關系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計劃生育分冊),2001,20(3):157-160.
[15] 方亞,施侶元.乳腺癌危險因素綜合評價及其趨勢預測[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7):611-614.
[16] 吳亞群,薛新波.乳腺腫瘤[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17] Last JM, Editor.A Dictionary of epidemiology (4th edi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 劉姚成,廖娥英.女性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及交互作用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8,5(4):250-251.
R737.9
A
1673-5846(2013)03-0440-02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人民醫院,廣西南寧 5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