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靜 孔 娟
非住院患者血糖情況的調查及有效干預
史春靜 孔 娟
目的通過對門診檢查發現血糖升高患者進行調查及干預。方法選擇2011年1月~8月門診隨機抽查了128例患者,進行空腹血糖測定。結果空腹血糖受損48例,糖耐量降低20例,空腹血糖值≥7.0mmol/L共計26例,OGTT 12h血糖實驗≥11.1mmol/L共計9例,共有103例血糖異常。其中24例重復血糖異常,實際血糖異常79例,占樣本的61.72%。結論對門診發現的血糖異常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爭取其改變不良行為,能有效減少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發病率。
血糖升高;高危人群;糖尿病;有效干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及飲食水平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是導致體重增加和高血壓的比例明顯升高的主要原因,而且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我院老年科門診于2011年1月~8月對非住院患者隨機抽查了128例患者的血糖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8月在我院老年科門診、未住院的老年患者128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48.75歲。該組128例患者均進行了空腹血糖測定(空腹血糖標準值為<6mmol/L),空腹是指至少8h沒經口及外周進食水。
1.2 方法
1.2.1 空腹血糖測定指尖靜脈采血,血糖儀采用達樂電腦血糖儀,機器型號為IGM-0005A,血糖的標準值以國際mmol/L為標準。
1.2.2 口服糖耐量試驗方法
1.2.2.1 準備方法試驗前3天要攝入足夠熱量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應大于150g/d,注意維持正常活動。試驗前一天起禁止飲用咖啡或茶,不宜飲酒和吸煙。試驗前患者應禁食10h以上,但不超過16h允許飲水。下列藥物可以影響血糖波動,檢查前應停藥三天以上,使血糖增高的藥物有噻嗪類、糖皮質激素、醛固酮、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速尿、利尿酸、女性避孕藥、消炎痛、氯丙嗪、咖啡、尼古丁、生長激素等;使血糖下降的藥物有:磺脲類、雙胍類、對氨水楊酸、異煙肼、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抗甲狀腺藥物、水楊酸、心得安、丙磺舒等。
1.2.2.2 實驗過程試驗當日早晨空腹靜脈取血后,在5min內,口服300ml含75g葡萄糖水,喝糖水后30min、1h、2h、3h分別靜脈取血一次。糖耐量試驗的意義在于其能發現空腹或餐后血糖高于正常而達不到診斷標準的糖尿病患者,可盡早發現輕型糖尿病患者。
1.2.2.3 血糖參考值范圍,見表1。
空腹血糖受損48例,糖耐量降低有20例,空腹血糖值≥7.0mmol/L共計26例,占20.31%,OGTT 12h血糖實驗≥11.1mmol/L共9例,占7.03%,共有103例血糖異常。128例老年患者中,24例重復血糖異常,實際血糖異常79例,占樣本的61.72%。
現階段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注重飲食結構的調整,造成身體健康狀況欠佳,血糖異常比例及糖尿病發病率近年明顯提高,對糖尿病知識的了解及普及顯得尤為重要,為現階段臨床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2]。針對以上情況,我院成立了糖尿病俱樂部,對非住院患者進行定期體檢及健康講座,并建立健康檔案,對糖尿病患者進行早期發現,并對不良習慣進行早期干預。
3.1 成立糖尿病俱樂部由科內組織年資高的醫師或專業的護理人員組織每月講課一次,成立糖尿病大講堂,參加人員包括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高危人群及部分糖尿病患者家屬。進行針對性講解,發放宣傳材料,并進行健康篩查,建立健康檔案。每周進行電話隨訪,提醒定期復查。
3.2 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最為關鍵,宣傳健康知識及合理膳食的搭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為重要,對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
3.3 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合理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合理飲食是指每日脂肪攝入<30%,蛋白攝入<15%,碳水化合物攝入<50%~60%。若患者體重超標則要進行熱量限制[3]。要低鹽低脂飲食,每日攝入鹽量<6%,適當的鍛煉最為關鍵,但各年齡段對鍛煉的需求也不同,建議充分利用社區及公園的體育器材進行鍛煉,適量慢走也起到一定的鍛煉作用。中國、日本、芬蘭的大規模研究也證實了生活方式干預的有效性,50%的患者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體重減輕了7%,74%的患者堅持每周至少150min的中強度運動;生活方式干預三年可使IGT進度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率下降了58%[4]。
[1] 安友仲,祝學光,杜如昱,等.創傷后早期神經內分泌改變與應激性高血糖[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1998,6(2):55-58.
[2] 楊進剛.中國糖尿病流行步入10.0時代[J].中國社區醫師, 2009(03):3-4.
[3] Sandra H.Lilley,Gary I.Levine,康素明.并發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的管理[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7(11).
[4] 黃愛民.糖尿病患者清晨高血糖20例分析及處理[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09):93.
R587.1;R473.2
A
1673-5846(2013)03-0276-02
牡丹江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