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博
頸部腫塊的CT和MRI診斷與鑒別診斷探析
劉星博
目的探討不同頸部腫塊在CT、MRI的影像學表現,意在加強對此類腫塊發生病變的認識。方法選取2012年1月~12月我院進行頸部腫塊診斷和救治的患者5例,將所有患者的CT、MRI資料與臨床病理進行比較研究。結果5例患者中,其頸部腫塊屬神經源性腫瘤2例,頸部淋巴結結核1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甲狀旁腺腺瘤1例。CT、MRI檢查時,兩種均表現為囊性腫塊或囊實性、實際于頸部間隙內分布。結論CT、MRI在影像上的表現相似,如不注意易混淆,因此不可表面分析便對腫塊做出診斷,還應結合臨床實際才能做判斷。
CT;MRI;診斷;探析
頸部腫塊較普遍存在,涉及范圍廣,原因多,可涉及耳鼻咽喉科、內科、外科等,且在CT、MRI表現相似,易混淆,應結合病史分析影像資料,注意鑒別,避免誤診。
1.1 一般資料選2012年1月~12月到我院救治的頸部腫塊患者5例,男3例,女2例,平均年齡28~65歲。病癥主要表現為手觸頸部腫塊,吞咽食物時咽部有異物感或梗塞感。
1.2 方法5例頸部腫塊患者行CT檢查的2例,用單排螺旋CT,按常規層厚5mm于患者整個頸部即臨近蝶鞍的顱底直至胸廓入口掃描,增強掃描時,對比劑用歐乃派克300mgl/ml,流率在2.5~3.0ml/s間,劑量100ml。所有患者的多面重組(MPR)在AW 4.0工作站進行。MRI檢查的2例,用低場強(0.20T)磁共振機掃描,后處理工作站(SUN ADW 4.2),根據FSE序列行冠狀面T1WI(TR600 ms,TE42 ms)、橫斷面、T2WI(TR4000 ms,TE102 ms)、矢狀面,用STIR序列(TR3500 ms,TE35 ms)的脂肪抑制序列,標準矩陣為320×224,掃描層厚5mm,層間距0.5mm,行增強掃描時,用Gd-DTPA(0.1 mmol/kg)對比劑,于肘靜脈部位快速注射后,對矢狀面、橫軸面、冠狀面掃描,則得到增強T1WI圖像。行CT和MRI檢查的1例。
2.1 病例組成5例患者中,其頸部腫塊屬神經源性腫瘤2例,頸部淋巴結結核1例,囊性淋巴管瘤1例,甲狀旁腺腺瘤1例。病理:①神經源性腫瘤。經檢查發現囊性出血,瘤細胞于(Antoni B)B區以網狀分布,鏡下可見豐富的毛細血管及正擴張的血竇,也有些于(Antoni A)A區呈束狀分布。神經纖維瘤鏡下可見網狀纖維、纖維母細胞和膠原纖維呈漩渦狀錯開排列。②頸部淋巴結結核。出現干酪壞死、結核肉芽腫增殖伴干酪壞死。③囊性淋巴管瘤。囊壁由少許平滑肌組織包裹,且有纖維于囊內將其隔開,囊內有少量草黃色膽固醇結晶。④甲狀旁腺腺瘤。出現出血并壞死,且生成芽狀肉。
2.2 病變部位2例神經源性腫瘤病發于半棘肌與右側頸部下斜肌間;1例頸部淋巴結結核發病在中組、頸后三角組、頸靜脈鏈下;1例囊性淋巴管瘤發病在頸項部、右側頸血管鞘內緣;1例甲狀旁腺腺瘤發病在右側甲狀腺后緣。
2.3 CT和MRI征象表現屬神經鞘瘤且出血囊變,T1WI顯現信號較低,其中少量稍高信號夾雜,T2WI顯現中央為斑片狀的稍高信號,腫塊于增強后實質部分出現顯著強化。屬神經纖維瘤,T1WI呈現的信號也偏低,而T2WI顯現為稍高信號,腫塊在增強后顯現顯著強化;頸部淋巴結結核屬于鼻咽癌并頦下淋巴結轉移,從CT檢查發現鼻咽部黏膜出現增厚,厚度小,頦下轉移淋巴結邊緣規則且光滑,腫塊在強化掃描后均勻且顯著;囊性淋巴管瘤在CT征象為多房結構,于右側頸血管鞘內緣存在,腫塊巨大,壁薄;甲狀旁腺腺瘤行CT檢查,有腺瘤出血并出現壞死,大小為1.8cm×2.2cm,囊性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后見結節中心以斑片狀強化[1]。
本次主要研究了神經源性腫瘤、頸部淋巴結結核、囊性淋巴管瘤、甲狀旁腺腺瘤。惡性蠑螈瘤與惡性周圍神經鞘瘤相似,診斷需與惡性周圍神經鞘瘤進行區別。鏡下發現神經鞘瘤瘤細胞于(Antoni B)B區是網狀行分布,可見豐富的毛細血管以及正擴張的血竇,也有些于(Antoni A)A區呈束狀分布,B區血管以限性竇狀擴張,毛細血管擴張的同時血管壁玻璃樣容易出現變性,此種情況下通常會促使血栓的形成,引發腫瘤瘤組織水腫及T2WI呈現稍高信號,壞死囊變區也同樣表現為高信號,MRI表現和病理改變的特點有關系[2-3]。
頸淋巴結結核在通過CT增強掃描時,表現為淋巴結邊緣呈不規則環狀或規則強化,淋巴結結核特性變化表現為巨大淋巴結彼此融合、內存在若干個分隔和低密度區。病理上表現為周圍芽狀肉生成,結構消失。腫大淋巴結CT增強密度均勻與否和淋巴結結核病理階段不同相關,早期階段則表現均勻。
甲狀旁腺腺瘤臨床癥狀通常表現為泌尿系多發結石或高血鈣,其出血及壞死過程與垂體腺瘤自發出血相似,右側頸部在沒有誘因的情況下出現疼痛。甲狀旁腺腺瘤出血情況很少見,它能引起主細胞的減少,從而使甲狀旁腺功能消失或降低,且伴有鈣相低下,如果甲狀旁腺亢進患者有血鈣低下的現象發生應對腺瘤內出血的可能性加以考慮、推測。本例患者腫塊對進行平掃時,表現為囊樣低密度結節,且增強后表現為斑片狀強化,這一特征與囊腫類病變明顯不同。
囊性淋巴管瘤往往囊壁薄且清晰,其可向內生長至頸部深層結構,本研究囊性淋巴管瘤已生長性入侵至甲狀腺中下葉后緣,使頸內靜脈和總動脈受到牽拉和包繞,從而改變了正常解剖關系。
總而言之,頸部腫塊在CT、MRI征象中都具有不同的特點表現,應對其進行研究的同時根據臨床病理進行診斷,有助于診斷準確率的提高。
[1] 羅德紅,周純武,姚雪松,等.鼻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CT表現[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12(12):221-227.
[2] 丁小南,袁建華,王志平.周圍神經鞘瘤的CT和MRI表現[J].放射學實踐,2009,07(03):61-65.
[3] 任靜,常英娟,宦怡,等.惡性蠑螈瘤的CT及MRI表現(附3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10(01):102-106.
R445;R739.91
A
1673-5846(2013)03-0278-02
新疆博州人民醫院放射科,新疆博州 8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