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宏康
ESS術中處理鼻中隔偏曲臨床分析
覃宏康
目的對鼻中隔偏曲病患的矯正成型手術及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探討。方法對我院接受鼻中隔矯正成型術的90例病患進行臨床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技術進行矯正成型手術。結果90例病患術后鼻中隔居中,鼻腔通暢,無并發癥。結論在鼻內鏡下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手術,具有直觀、安全、微創、減少并發癥等優點,術中能觀察術腔的每一個部位,可用于多種類型的鼻中隔偏曲,特別是高位、后段鼻中隔偏曲,在內窺鏡下清晰可見,較容易取得徹底矯正。
鼻內鏡;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手術;臨床分析
鼻中隔偏曲即鼻中隔偏離中心線向另一側或兩側彎曲,或者其局部發生突起,造成鼻功能受損、引起癥狀者。如果沒有引起功能障礙,可不用進行手術處理。造成鼻中隔偏曲最常見的病因主要包括外傷作用、發育出現異常、受鼻腔內容物的壓迫等[1]。其主要癥狀表現為間斷性或持續性出現鼻塞、頭疼、鼻出血及流膿涕等。在傳統觀念中,人們認為由于鼻中隔偏曲對鼻腔通氣及鼻竇引流造成嚴重影響,進而引起鼻塞、頭疼、鼻出血等病狀時,可選用黏膜下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手術進行治療。因傳統手術視野較狹窄,要求手術醫生必須具備較高的技術經驗,否則會造成矯正手術治療不夠徹底,治療效果不夠確切,容易導致鼻中隔穿孔。本文對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采用鼻內鏡技術進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手術的90例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手術治療后,其治療效果顯著,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鼻內鏡技術下完成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手術患者共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年齡56歲。主訴:鼻出血30例,頭疼、頭昏75例,鼻塞、流濃涕61例?!癈”型偏曲36例,“S”型偏曲54例,矩狀突13例,嵴狀突22例。低位偏曲35例,高位偏曲55例。
1.2 治療方法術前按照常規進行鼻內鏡及鼻竇CT檢查,進而確定合理可行的手術方式?;颊哐雠P、墊肩、頭部稍微偏向術者,在多角度鼻內鏡下進行手術,首先用1%呋麻滴鼻劑,加入適量1%腎上腺素以及1.4%奧布卡因,用浸濕的紗條表麻3次后,再用20ml的2%利多卡因、20ml的0.9%注射用水以及約0.1ml的0.1%腎上腺素液混合而成,進行局部麻醉。切口自鼻中隔前端頂部起,至鼻腔底切口并將切口向后延長,形成“L”型切口,分離中隔兩側黏軟骨膜,偏曲在前段做楔形、條狀或“田”字形切除[2]。上頜骨鼻中隔嵴或棘可以在鼻內鏡直視下,將纖維粘連帶進行分離,準確鑿除鼻中隔偏曲的部分,進行切口縫合。鼻中隔嵴或棘取鼻中隔偏曲前端上下垂直豁膜切口,即“開窗式”切口,可在上述切口下方水平向后稍微延長,切口長度超過偏曲部位2~5mm,便于手術即可。分離嵴或棘突基部黏軟骨膜,將其大部分暴露出來,輕鑿斷基部骨質并將其松解。咬除部分基質后,再分離對側黏軟骨膜,鼻中隔咬骨鉗咬除嵴或棘突,黏膜復位。手術完成后,對患者進行半臥位、止血、軟食、鎮痛、預防感染等處理。用硅膠管加少許凡士林紗條在手術后48~72h給予取出。在取出填塞物后,滴用液體石蠟、1%鏈霉素或克林霉素溶液滴鼻6~7d;對于鼻腔干燥結痂者可用超聲霧化6~8d,以避免因干痂形成而造成切口受感染或壞死。
9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在鼻內鏡技術下,一次性順利完成矯正成型手術,合并鼻腔其它疾病患者,在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后進行功能性鼻內鏡手術。所有病患在手術后,依據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圍手術期隨訪原則,隨訪時間至少30d,合并鼻竇炎患者隨訪時間為3~5個月。90例鼻中隔偏曲病患中,有30例主訴鼻出血患者,其中27例不再出現出血癥狀,2例出血癥狀改善效果顯著,1例出現復發出血,檢查后發現出血部位不在鼻中隔,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處黏膜未見糜爛現象,恢復效果較好。在61例主訴鼻塞、流濃涕病患中,癥狀消失49例,完全好轉12例。在75例頭痛、頭昏患者中,有57例病患癥狀消失,13例完全好轉,5例未有明顯改善,其中有2例出現合并高血壓,2例腦部供血不足,1例有偏頭痛病史。90例病患術后均未出現鼻中隔穿孔、鼻腔粘連、鼻梁凹陷等現象。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離中心線,或者呈現不規則偏曲,并導致鼻功能受損,無功能障礙的鼻中隔偏曲通常被稱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3]。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最有效地治療手段是進行手術矯正。在以往的臨床醫學上,通常對于引起鼻功能障礙的鼻中隔偏曲給予手術矯正,而不注重生理性鼻中隔偏曲的治療。目前,隨著鼻內鏡在臨床醫學中的不斷推廣及應用,大多數臨床醫生也對生理性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竇正常生理功能的相關性,以及鼻中隔偏曲對鼻竇炎的影響越來越重視。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的主要目的與適應癥、手術理念與方式較以往具有明顯的差異。如今對鼻中隔矯正的主要目的與適應癥,應在原來矯正鼻中隔偏曲的前提下,加強處理以下三個方面:對鼻中隔結節性肥厚、骨性鼻中隔肥厚予以處理;對部分功能性鼻內鏡手術的鼻中隔前置予以處理;對與外鼻畸變有關的鼻中隔偏曲予以處理。
在以往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中,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較容易導致鼻中隔穿孔、鼻中隔黏膜萎縮及鼻中隔游離[4]。而在鼻竇內窺鏡下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不但可以取出偏曲的骨質或軟骨,最大限度保持鼻中隔腔內的軟骨與骨性支撐結構,而且可以實現矯正鼻中隔偏曲的主要目的。在鼻內窺鏡技術下進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具有直觀、精細、創傷小、安全性高、并發癥少等優點,在手術中能觀察到術腔內各個部分,可用于多種類型的鼻中隔偏曲,特別是高位、后段鼻中隔偏曲,在內窺鏡下容易觀察,更容易取得徹底矯正。另外,在手術中運用吸引器可保證視野清晰,進而準確、快速地在黏膜下進行分離。鼻中隔局部矯正術中除掉相應的軟骨部分或進行軟骨劃痕,僅除掉偏曲的骨質部位,細心鑿除棘突,留下大部分的鼻中隔軟骨及骨質,保留鼻中隔的硬度與厚度,避免鼻尖凹陷,保持了鼻中隔的正常結構及正常的生理需求相符。
雖然在鼻內鏡下實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可以克服以往手術的多種不足之處,但在鼻中隔矯正手術中,還應當注意以下三個問題:①年齡與手術適應癥。在青春期前后鼻中隔生長變化較快、較顯著,16~18歲前后與外鼻及臉部的發育情況有關,因此通常不適合在15歲以前進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5]。②與鼻腔鼻竇手術的相關性。手術前,進行鼻腔鼻內鏡的檢查及CT掃描,能夠對相關性做以下評估。鼻中隔偏曲和鼻竇炎之間的相關性;可能對功能性鼻內鏡手術的手術操作具有一定影響;不利于手術后的功能恢復或較易引發各種并發癥;對手術后鼻腔鼻竇通氣引流具有影響。手術中應遵守創傷最小原則、功能第一原則以及鼻中隔生物動力學原則。鼻內鏡下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成型手術,具有視野清晰、直觀、微創較小、矯正徹底、安全性高、減少病患痛苦等多種優點,充分體現了功能性鼻內鏡手術微創傷與功能第一的原則,比傳統手術更科學、更合理、更高效。
[1] 林萍.慢性鼻咽炎漏診2例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 (02).
[2] 沈峰.鼻咽炎與EB病毒感染相關性分析[J].江蘇醫藥,2010 (07):850-851.
[3] 何文萍,李慧卿,馬建華.鼻內鏡下三線減張法矯正鼻中隔偏曲[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08).
[4] 楊欽泰,陳壯桂,黃雪琨,等.特異性免疫治療對變應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兒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03):596-598.
[5] 李蕾,王冬梅,柴艷,等.青少年鼻咽炎33例鼻咽鏡診斷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22):107-108.
R765.3+1
A
1673-5846(2013)03-0310-02
廣西民族醫院,廣西南寧 5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