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忠勤
53例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手術治療分析
藍忠勤
目的就53例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的手術治療進行分析。方法選取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53例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及適宜的手術治療。結果本組53例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結果2例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1例均康復出院,但術后并發胰腺腦病1例,心肺功能不全5例,腹腔膿腫2例,ARDS1例,并發癥占17.6%,生存率達96.2%。結論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病情較重,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擇手術治療為主,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病死率。
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手術治療
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急腹癥,由于病理變化和發病機制較為復雜,至今仍然存在著較高的病死率,會引起胰腺組織自身出現一系列的炎癥反應,如壞死、出血、水腫、消化[1]。重癥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病原因主要有膽道感染、膽道蛔蟲、原發性膽管結石等。有關報道顯示,30%~35%的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源于暴飲暴食,40%~52%的重癥膽源性胰腺炎與膽道疾病有關,約20%~30%的重癥膽源性胰腺炎發生死亡[2-3]。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53例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齡23~72歲,平均55.1歲;發病到入院時間4~36h。診斷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主要依據為:急性胰腺炎診斷成立,有左或中上腹部疼痛、壓痛史;血淀粉酶≥500U或尿淀粉酶≥l000U;膽管炎或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診斷成立;膽總管下端出現結石梗阻,或黃疸指數和谷丙轉氨酶指數有增高的可能性;通過CT、B超等方式來檢查胰腺是否有壞死或水腫現象存在。
1.2 臨床表現本組資料中53例重癥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都或多或少出現了發熱、體溫大于38.5℃、惡心嘔吐、突發性上腹部劇痛等現象,CT和B超檢查提示胰腺腫大、胰周滲液和胰腺壞死。其中有24例患者表現出脈率增快、血壓降低、呼吸急促、心情極度煩躁等現象;49例患者出現血淀粉酶增高、反跳痛、肌緊張、壓痛等現象。
1.3 治療方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及適宜的手術治療。基礎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生長抑素、抑制胰酶分秘,并嚴密監測血脂、血糖和電解質酸堿平衡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處理措施。手術治療:分早期手術即1周以內行手術治療,延期手術是在2周以后進行手術干預。手術的方式采用常規切除膽囊的方式,若患者出現肝內外膽管結石,臨床應在最短的時間內通暢引流、取盡結石;若出現胰腺出血壞死,應及時進行引流和腹腔灌洗。
1.4 并發癥主要包括中毒性腦病、ACS、膿毒血癥、ARDS、MODS、大出血、腹腔膿腫、消化道瘺、ARF、休克、凝血功能障礙、應激性潰瘍。采取計分的方法對并發癥的嚴重程度進行有效反映,休克和單個臟器功能不全2分,MODS4分,其余1分[4]。
本組53例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結果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51例均康復出院,生存率達96.2%;但術后并發胰腺腦病1例,心肺功能不全5例,腹腔膿腫2例,ARDS1例,并發癥占17.6%。
大多數學者認為,對于不伴有膽道梗阻的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早期宜采用保守治療,后期行膽石癥手術與“個體化”相結合的治療原則[5]。而對于有確切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的患者宜早期手術,同時合理選用新型藥物配合治療,效果更為顯著。本文對53例重癥膽源性梗阻型胰腺炎患者根據個體情況采用相應的對癥處理方法,并配合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后,51例患者成功手術康復出院,生存率96.2%;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所以,在重癥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治療時就應強調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不應強求早期或晚期手術,抉擇好手術時機以及選擇合理的術式是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轉歸的重要環節。
[1] 張乃政,羅衍榮,張洪衛,等.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療探討[J].醫學信息(手術學分冊),2007(12).
[2] 盧躍峰.急性膽源性胰腺炎手術治療時機的探討[J].中國醫藥導報,2007(05).
[3] 王建良,孔雷,韓峰,等.104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手術治療時機探討[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8(03).
[4] 童創,黃俊.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方式對預后的影響(附68例報告)[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5(11).
[5] 孔亮.急性膽囊炎患者手術治療時機選擇的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0(22).
R657.5+1
A
1673-5846(2013)03-0340-02
廣西來賓市忻城縣大塘中心衛生院,廣西來賓 54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