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可以理解為,已轉移到城鎮的農業人口獲得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平等權利,與城市居民一樣,均等享受政府所提供的福利待遇的過程。
這些福利待遇包括政府為原有城市居民提供的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就業扶持、社會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將原本只覆蓋本地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擴展到外來的農業轉移人口并保障其權益,需要一筆不菲的專項投入。與此同時,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定居,由此引發的為保障城鎮健康協調發展所必需的市政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等城市功能建設,也需要持續性地增加投入。
很顯然,這一巨額成本,不要說是收入有限的農業轉移人口無力承擔,就是財政收入連年增長20%以上的政府,一時之間也難以消化。即便是在政府、企業、個人之間探索進行成本分擔,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為確保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積極穩妥地推進,有必要確立“分類、分層、分步”的“三分”原則。
“分類”就是將農業轉移人口分成兩類,即“退土型”和“留土型”。對自愿退出原戶籍所在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退土型”農業轉移人口,在相應土地指標(包括規劃留用地指標、農轉用指標、基本農田指標、占補平衡指標等)帶到流入地城市的前提下,采取以土地指標換城鎮戶籍、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權益的方式,享受當地城市居民的各種福利待遇,主要包括子女入學、就業扶持、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待遇和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住房保障政策,平等參與當地的民主政治建設,實現與當地城市居民的“同城同待遇”,即真正實現市民化。對繼續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留土型”農業轉移人口,在保持其農村戶籍身份不變的條件下,加快解決基本權益保護、生活條件改善等問題,確保農業轉移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生產生活有保障、有尊嚴。
為確保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積極穩妥地推進,有必要確立“分類、分層、分步”的“三分”原則
“分層”就是將農業轉移人口分成兩個層次,即“省內”和“省外”。對戶籍在本省的“省內”農業轉移人口,可結合當前正在推進的農村土地整理、農民集中居住等工程建設,逐步將土地指標的流轉范圍拓展到全省范圍,在農業轉移人口自愿退出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地上房屋有價補償)的條件下,將其轉為流入地的城市居民戶籍,與當地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同時,按照各個城市解決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實際規模,經核實適當增加用地指標,同步減少流出地的用地指標,確保全省用地指標的增減平衡。對戶籍在外省的“省外”農業轉移人口,則按照中央政府的統一部署推進市民化。
“分步”就是將跨省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分兩步推進,即“安居”和“樂業”。對有穩定工作和住所(含租賃)的外省籍農業轉移人口,特別是知識型、技能型以及創業型的新生代農業轉移人口,可結合流入地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實現“安居”的要求,通過辦理居住證和“積分落戶”等方式,有計劃、有步驟地將其轉化為當地城市居民。對近些年還不具備土地指標流轉條件的跨省農業轉移人口,也要以“樂業”的標準,保障其勞動合同、工資待遇等基本權益,改善農業轉移人口的工作環境,加強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培訓與素質提升,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要求,有效解決其子女入學、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權益問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向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并逐步創造條件推進其市民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