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改委主任 謝力群
圍繞“一二三”:“一”是指建設“海洋強省”這一總體目標;“二”是指實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兩大國家戰略舉措;“三”是指構建沿海“產業集群”、“港口集群”、“城市集群”,實現三群融合。推進“六突破”:是指在重大項目建設、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科教創新、區域試點示范、海洋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創新等六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2011年2月25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獲國家批復實施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成立高規格的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和舟山群島新區工作領導小組,設立省海洋經濟工作辦公室,編制印發一系列相關配套規劃,積極推進舟山群島新區規劃建設,省委省政府相繼出臺《關于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先后與國家有關部委以及近30家金融機構總部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大力推進海洋經濟重大項目建設,成功舉辦兩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海洽會,開展8個方面重大戰略舉措深化研究并形成重點工作破局方案,示范區各項建設取得階段性的明顯成效。預計2012年,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4850億元,比2010年增長28.5%(兩年年均增長13.3%),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4%。
今后一個時期,特別是今后五年,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總體部署,在新的起點上,圍繞“一二三”,推進“六突破”,努力推動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再上新臺階。圍繞“一二三”:“一”是指建設“海洋強省”這一總體目標;“二”是指實施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兩大國家戰略舉措;“三”是指構建沿海“產業集群”、“港口集群”、“城市集群”,實現三群融合。推進“六突破”:是指在重大項目建設、海洋產業發展、海洋科教創新、區域試點示范、海洋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創新等六個方面取得新突破。
省政府在省十二屆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已明確提出加快“海洋強省”建設的戰略目標。提出建設海洋強省目標,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目標的要求,也是順應浙江從海洋經濟大省向海洋經濟強省再向海洋強省發展的必然趨勢,可以更好地引領我省發揮特有優勢,為建設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科教文化先進、海洋管理有力、海洋生態良好的海洋強省而努力奮斗。爭取到2017年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海洋經濟發達: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示范區海洋生產總值接近9000億元,比2012年增長85%左右,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18%,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2%以上。
——海洋科教文化先進:海洋意識不斷強化,海洋文化不斷繁榮,海洋科教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建成一批涉海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貢獻率達75%以上。

圖/新華社
——海洋管理有力:海洋經濟的政策指導和調節能力不斷增強,監測與評估能力逐步提升,標準制度日益健全,綜合管理體制與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
——海洋生態良好: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典型海洋和海島生態系統獲得有效保護與修復,海洋防災減災能力有效提高,建成一批海洋生態保護區和美麗港灣,清潔海域面積力爭達到15%以上,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全國領先。
高標準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落實國家批復的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和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圍繞“一心四區”戰略定位,即建成我國重要的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我國海洋海島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我國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我國海陸協調發展示范區、我國海洋生態文明與清潔能源示范區。通過實施一系列深化舉措,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打造成為我國綜合實力較強、核心競爭力突出、空間配置合理、科教體系完善、生態環境良好、體制機制靈活的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范區。
高起點推進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落實國務院批復的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先行先試為契機,重點圍繞“三個戰略定位”,即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先導區、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和我國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努力實現“五個建設目標”,即逐步建成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東部地區重要的海上開放門戶、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海洋海島綜合保護開發示范區、陸海統籌發展先行區,打造我國“面向環太平洋經濟圈的橋頭堡”。
打造沿海產業集群。以沿海地區九大省級產業集聚區為重要依托,以優勢產業提升和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為導向,結合沿海地區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推進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落地,形成產業層次高端、產業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的海洋經濟產業集群。繼續強化杭州大江東、杭州城西科創、寧波杭州灣、寧波梅山國際物流、舟山海洋、溫州甌江口、臺州灣循環經濟、嘉興現代服務業、紹興濱海等沿海9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的主要載體和示范作用;優化提升嘉興濱海產業功能區、甬北(慈東)產業功能區和溫州飛鰲產業功能區等若干濱海產業功能區的補充支撐作用。在此基礎上,打造“一批千億級沿海產業集聚平臺”、“一批五百億級海洋特色產業基地”和“一批百億級涉海企業”。
完善沿海港口集群。按照轉型發展、抱團發展、集約發展的理念,以寧波—舟山港、嘉興港為核心,溫州港、臺州港為輔助,積極實施“一主兩輔”強港戰略。將寧波—舟山港打造成我國最大的大宗商品戰略儲備、港口物流、國際貿易基地;發揮嘉興港海河聯運優勢,共同打造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南翼。積極打造溫州、臺州港區域性產業港。重點推進梅山、金塘、六橫、獨山、衢山、樂清灣、頭門、狀元岙等港區碼頭開發建設。同時,聯動建設沿海鐵路、沿海公路、空港建設,推進多種運輸方式無縫對接,以點引線,連線成網,串聯沿海重要產業集聚區和濱海城市。
構建沿海城市集群。在建設杭州、寧波、溫州三大都市圈和嘉興、紹興、舟山、臺州四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及其濱海縣(市)城區的基礎上,依托杭州灣南北兩岸、寧波南部沿海、溫臺沿海和舟山部分重要海島,完善城鎮體系,優化空間布局,美化景觀設計,加強產城融合,實施“三個一批”沿海城市帶培育建設工程。即:培育建設寧波東部新城、舟山臨城新城、杭州江東新城、溫州濱海新城、嘉興濱海新城、紹興濱海新城、臺州濱海新城等一批城市新城;培育建設周巷、泗門、石浦、六橫、瓜瀝、龍港、塘下、柳市、鰲江、錢清、澤國、楚門、杜橋等一批沿海小城市;培育建設春曉、白泉、臨浦、虹橋、獨山、崧廈、金清等一批沿海中心鎮。同時,依托沿海及海島地區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啟動建設杭嘉湖地區、杭州灣、東部濱海“一橫兩縱”3條共1300多公里的省級沿海綠道系統,努力改善城市環境,塑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美麗濱海新城。
在沿海和海島基礎設施、港航物流服務體系、現代海洋產業、海洋科教和生態保護等領域,每年滾動實施200個左右的重大項目,今后五年每年完成海洋經濟重大項目投資2000—2500億元。
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主要有:329國道舟山段改建工程、嘉興港獨山港區多用途碼頭工程、梅山保稅港區集裝箱碼頭工程、秦山(方家山)核電、三門核電、國電普陀海上風電、溫州甌飛一期圍墾、舟山釣梁二期圍墾、臨海方溪水庫、欽寸水庫、舟山大陸引水三期等。海洋產業項目建設主要有:寧波大宗商品交易所、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金海重工、萬泰海洋工程、中遠船務海洋工程、舟山現代遠洋漁業基地、普陀朱家尖郵輪母港、嵊泗徐公島游艇中心、杭州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基地、舟山海力生海洋生物醫藥等。涉海民生項目建設主要有:浙大海洋學院(舟山)校區工程、溫州市東片防洪排澇一期、寧波鎮海東排南線、臺州市柵嶺汪排澇調蓄、中國(舟山)海洋氣象研究中心、海寧長水塘水源生態濕地、紹興鑒湖水環境綜合整治、沿海市縣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及其它海島民生工程。
研究制定浙江沿海重點產業發展與布局指導意見,編制實施相關海洋產業專項規劃,從提升發展海洋優勢產業和培育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兩方面,重點支持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制造、港航物流服務、臨港先進制造、現代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清潔能源等八大海洋產業發展。
著力打造20個左右的海洋特色產業基地。包括寧波杭州灣臨港裝備制造基地、寧波北侖港航物流及臨港產業基地、寧波梅山港航物流基地、寧波海工裝備及高端船舶基地、寧波象山濱海休閑度假基地、舟山港航物流基地、舟山海洋工程裝備及高端船舶基地、舟山海洋生物醫藥基地、舟山海洋旅游基地、舟山現代海洋漁業基地、舟山海洋科教服務基地、杭州大江東臨港裝備制造基地、杭州城西海洋科創產業基地、杭州海水淡化技術與裝備制造基地、溫州海洋科創產業基地、溫州港航物流基地、臺州臨港裝備制造基地、臺州港航物流基地、嘉興海鹽核電及關聯產業基地、嘉興海河聯運物流基地、紹興濱海海洋生物醫藥基地、紹興濱海海洋新材料產業基地等。同時,培育一批涉海骨干企業。
一是重點依托三所涉海綜合性大學。依托浙江大學綜合實力優勢,加快建設浙大海洋學院和摘箬山海洋科技示范島。大力發展海洋高科技領域一級學科,培養和輸送海洋經濟相關領域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推進浙江海洋學院繼續爭取升格為以海洋經濟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優先建設海洋科學、水產、船舶與海洋工程等一級優勢學科,重點扶植交通運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一級特色學科和海洋新興產業相關學科。推進寧波大學與國家海洋局共建海洋學院,優先發展“海洋水產養殖技術與工程”等傳統學科,拓展建設海洋新興交叉學科,提升海洋經濟綜合性學科建設水平。
二是發揮好一批海洋科研機構作用。支持舟山加快建設海洋科學城、國家海洋科技國際創新園和中國海洋科技創新引智園區。指導沿海地區建設一批海洋科技創新園區和若干基地中心。鼓勵和支持部分涉海企業培育建設企業研究院。組織實施重大海洋科技專項,推進海洋共性關鍵技術突破。同時,推進一批海洋新興產業相關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海洋科創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三是打造一支海洋人才隊伍。制定印發《浙江省海洋科技人才發展規劃》,建設科技創新研究團隊。擴大海洋科技人才培養規模,加大海洋科技高端人才引進力度。到2015年,海洋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80萬人(2010年66萬人),涉海類本專科在校生達到8000人(2010年4200人)、在校研究生達到3000人(2010年1800人)。
一是加快推進舟山群島新區建設。根據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明確的目標任務,科學優化空間布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著力構建陸海協調聯動的“一體一圈五島群”總體開發格局。圍繞打造國際物流樞紐島、對外開放門戶島、海洋產業集聚島、國際生態休閑島和海上花園城等“四島一城”新目標,充分利用新區規劃賦予的先行先試特殊政策,從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水平推進用地用海、金融投資、財稅政策、民營經濟發展、行政管理、城鄉統籌等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為全國海洋海島開發保護積累經驗,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二是積極推進其它專項試點工作。包括:國家試點方案中明確的杭州海洋科技創新、寧波—舟山港航綜合配套、臺州和紹興海洋循環經濟發展、嘉興清潔能源發展、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等改革試點工作,以及省政府批復的象山海洋綜合開發與保護試驗區、洞頭海島綜合開發與保護試驗區、玉環海島統籌發展試驗區、大陳海洋開發與保護示范島等省級層面海洋經濟發展試點規劃編制報批和實施工作。
一是統籌一批岸線灘涂控制保護。研究建立省級海岸線管理委員會或海岸線管控重大問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岸線利用規劃對接和部門協調,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集約利用。合理劃分港口碼頭岸線、臨港產業岸線和生態保護岸線,嚴格控制業主碼頭數量,加大公共碼頭泊位規劃建設。力爭到2020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加強灘涂圍墾規劃與海洋功能區劃的銜接,科學劃分沿海灘涂可圍區、限圍區和禁圍區,嚴格控制海灣和其他生態敏感區域圍墾,在灘涂圍墾區實施“留白”。
二是實施一批海洋保護區。編制實施海洋保護區建設規劃,到2015年,提升建設南麂列島、韭山列島、漁山列島、馬鞍列島、中街山列島等15個國家和省級海洋保護區,使保護區面積超過300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洞頭海島、嵊泗列島等一批海洋公園,保護建設慈溪庵東、玉環漩門等一批濱海濕地,維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
三是建設一批美麗港灣。編制三門灣區域統籌發展規劃,提升三門灣區域開發保護水平,制定實施杭州灣污染整治方案,推進實施象山港保護條例,研究樂清灣綜合保護與整治措施,在我省沿海建設一批美麗海灣。加快推進寧波—舟山港等沿海主要港口環保化、清潔化、信息化建設,推進錢塘江、椒江、甌江等主要入海江河綜合整治,提升港口及河口區域生態保護水平。
一是加快舟山群島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根據新區建設需要,進一步理順新區管理體制,按照“機構精簡、職能綜合、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總體要求,研究設立“扁平化”新區管理機構,賦予舟山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設立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
二是推進港口運行管理體制創新。整合發展寧波—舟山港與嘉興港,堅持抱團發展、集約化發展,共同打造沿海港口以寧波—舟山港(含嘉興港)為主、以溫州港、臺州港為輔的“一主兩輔”發展格局,加快推進港口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組建以資產為紐帶的港務集團或港口建設發展公司,提升我省港口綜合競爭力。
三是創新區域統籌發展機制。積極推進三門灣區域跨市縣統籌開發與保護,建立省級層面協調機制,為浙江重要海灣開發保護先行先試。推進溫州市甌江口與洞頭“區縣一體化”改革,為洞頭縣改區創造條件。
四是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積極探索以“BOT”、“BT”等模式吸引央企、外企和民營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涉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拓寬融資渠道,爭取設立海洋發展銀行和海洋融資租賃公司。2013-2017年繼續安排省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大海洋項目建設。擴大憑海域使用權證書按程序辦理項目建設手續“直通車”試點,破解沿海地區土地要素制約。
五是建立重大項目選址聯合會商機制。探索建立沿海重大建設項目聯合選址制度,在項目謀劃前期階段,根據具體項目性質,由一個主管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對選址進行聯合論證比選,提高項目布局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項目前期工作效率。
根據以上工作思路,在今后一個時期,尤其是2013—2017年,將重點實施海洋經濟“822”行動計劃。“8”指扶持發展海洋工程裝備與高端船舶制造、港航物流服務、臨港先進制造、現代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清潔能源等八大現代海洋產業;“2”指培育建設20個左右的海洋特色產業基地;后一個“2”指每年滾動實施200個左右的海洋經濟重大建設項目。通過實施“822”行動計劃這一載體和抓手,推動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