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祖增
必須增強應有緊迫感,率先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推動浙江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創造更高質量的就業、更高水平的收入、更加優美的環境
3月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和闡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已成為新一屆政府施政的重要方略,而關于促進經濟升級的一系列政策已然開始布局。“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核心是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升級版”蘊含著轉型、升級的內涵和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特征。隨著進入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發展新階段,浙江發展面臨的挑戰已不在于速度的高低,在于在既定的、適合的速度下,如何把發展的立足點轉向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引導到轉方式、調結構上來,突破新發展階段面臨日益強烈的增長約束,以升級版的經濟發展適應面臨新機遇的經濟成長要求。4月22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強調,要圍繞積極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正確處理當前和長遠的關系,更加自覺地深入實施“八八戰略”,花大氣力發揮現實優勢、轉化潛在優勢、培育新的優勢,進一步把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和創新的活力疊加起來,形成“多點給力、多元支撐、多極發展”的新格局。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雖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面對“標兵漸遠、追兵漸近”的區域競爭態勢,必須增強應有的緊迫感、危機感,不失時機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率先在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城鄉結構調整中構筑發展新優勢,推動浙江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創造更高質量的就業、更高水平的收入、更加優美的環境。
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絕不是一個新話題。在增長階段和比較優勢轉換的大背景下,沒有產業結構的成功調整和產業整體素質的實質性改善,浙江經濟無法實現升級,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的重點是打造升級版的浙江產業新體系。當前浙江傳統產業優勢減弱與新興產業成長相對緩慢并存,產業發展正面臨“前堵后追”的局面,即前有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圍堵、后有新興發展中國家的追趕競爭,從長遠看還面臨“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而涌動的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浪潮的重大考驗。浙江產業轉型升級已到了必須背水一戰的境況,現實已形成了倒逼態勢。如果說過去30多年主要是通過資源從低生產率的農業部門向高生產率的非農部門、向工業部門轉移而推動經濟的高速增長,那么今后將主要通過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轉型升級、扶優汰劣而實現經濟平穩增長。推動浙江產業優化升級,要以大產業大平臺大企業大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省級產業集聚區建設為主戰場,把“存量調整提升”和“增量優化”統一起來,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低端裝備,扎實推進“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徹底改變產業發展對傳統工業規模擴張的過度依賴,提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現代服務業發達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指出的是,現代產業是開放的產業,要謀求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地融入全球分工體系,在主動引導企業將低端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出去的同時,必須從全球視野妥善處理好“走、留、引”關系,即堅持把生產營銷網絡延伸到全球,堅持把高端制造和研發設計留在本土,堅持把先進技術、高端要素、一流企業和新興產業引入浙江,努力使浙江的企業、浙江的產業成為全球產業鏈上重要的環節,推動整體產業體系向更高的水平躍升。
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和最深刻的結構調整。新一屆中央政府已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作為其最重要的工作著力點,以城鎮化來促進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產業結構、空間結構、人與自然結構的優化調整。對浙江而言,打造“升級版”的核心載體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質量為重的新型城市化,讓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推動民生改善和社會公正、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在都市和城鎮這一平臺上得到完美解決。浙江目前的狀態類似日本1973年、韓國1998年以后發展時期,開始步入中速增長階段,但日本、韓國當年的城市化率已達75%左右,雖然浙江多年來的城市化發展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城市化率目前也只有63.2%(2012年),且城鎮人口中有超過20%是外來流動人口(目前浙江是僅次于廣東的全國第二個外來人口超千萬人的省份)。城市化是與工業化相伴生的,與工業化共同構成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浙江卻存在著“工業化相對超前、城市化相對滯后”的失衡,存在著中心城市帶動能力不強、小城鎮集約度不高等突出問題,“浙江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等問題都可以從城市化滯后中找到根源。如果城市化能得到較好推進,就會帶來勞動生產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帶來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資的擴大,帶來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增加,從而持續釋放出巨大的內需潛能和升級的動力。要抓住國家積極推進城鎮化的歷史機遇,把中心城市和都市區建設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立足中心城市先發優勢,促進高端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同時鼓勵支持有條件的縣城建設成為中等城市乃至大城市,推動一批中心鎮發展為小城市,推動人口向“一城數鎮”集聚,充分發揮城市的集聚效應,帶動社會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的成功轉型。
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是從低勞動成本、低附加值為主升級為知識型勞動和較高附加值為主的技術推動型的經濟發展過程。環顧當下,以新技術突破為基礎的產業變革,正在改寫著既有的經濟版圖,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深度決定著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力度。這些年,隨著勞動力、資源價格等要素成本的快速攀升以及外需市場的低迷,浙江經濟的傳統比較優勢正在減弱甚至喪失,而以高加工、技術密集為代表的高端產業發展需要技術創新,需要研發設計,如果沒有相應的創新驅動趨勢出現,結構調整將難以深化,新的發展優勢將難以確立,要素成本上漲將難以消化。國家已明確提出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浙江也已提出創新型省份建設。只有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之路,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速發展技術推動型的創新經濟,提升科技進步在發展中的貢獻度,實現經濟從外生性增長向內生性增長轉變,才能突破瓶頸,進入經濟升級的佳境。與發達省市尤其是近鄰的“標兵”江蘇相比,浙江科技創新在平臺建設、研發投入、人才支撐、開放合作、集聚發展等方面仍有相當的差距,而實現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通過五年努力,力爭實現全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研發人員數、發明專利授權量、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和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等‘五個倍增’”目標,迫切需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激發企業主體創新活力,著力形成產學研深度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而彌補浙江企業創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短板,要緊抓開放條件下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機遇,鼓勵企業到發達國家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走出去”并購海外的研發機構,加大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促進要素稟賦結構高級化,順勢建設一批具有集聚全球創新資源能力的“創新中心”,從而加快從技術追趕向更多依賴自身的技術創新過渡,形成以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支撐的新增長格局。
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需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環境,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環境和營商環境。經過30多年快速發展,浙江面臨的土地、水、能源和空氣質量等資源環境因素的約束日益明顯,環境持續污染和公眾強烈的環保訴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環境質量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幸福感和滿意度的重要因素,提高生態環境支撐能力已是“升級版”的重要支點。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打造浙江環境的“升級版”——建設綠色浙江、生態浙江、美麗浙江,“讓人民呼吸潔凈的空氣、飲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擁有舒適的人居環境”。而人文環境建設不是形式,更不是噱頭,它能為“升級版”提供更深遠的人文情懷、精神引領和智慧支撐,比如創新創業文化、企業家精神,如果不深刻認識人文環境建設對打造經濟升級版的決定性作用而虛于應付,所謂升級版只能是徒有其名。營商環境建設則是打造浙江經濟升級版應有之義,營商環境的核心是制度環境、體制環境。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和“改革試點”先行先試的優勢,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率先突破;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簡政放權,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新一輪轉變政府職能的大幕已經拉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成為轉變政府職能的突破口。要加大清理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力度,最大限度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投資項目和資質資格等的許可、審批,向市場放權、為企業松綁,“全力打造行政審批速度最快、民間發展活力最強、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最優、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省份”。只有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營商環境俱佳,才能真正形成經濟發展的軟實力,為“升級版”釋放持續的內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