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穎 章哲
當前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增機、減人”的趨勢不可逆轉,對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的需求呈現出剛性增長的態勢,農業機械產業發展已進入黃金期。據統計,2005-2011年,全省投入農機化資金85億元,各級財政扶持資金超過30億元,2011年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提升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意見》,201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農業機械化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據統計,全省農機裝備制造企業超過5000家(含配件生產企業),2011年實現農機制造總產值726億元,占到全國農機工業總產值的1/4,居全國第三位。進入《2012-1014年國家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目錄》的浙江企業有157家,位居全國省市第三位。
浙江農機企業涉及農業作業的十大行業,其中茶葉機械、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水泵、植保機械、柴油機、拖拉機、農機配件等產品居全國領先地位,占據了較大份額。2011年,全省全喂入稻麥聯合收割機年產量2.5萬臺,水泵類產量占全國70%以上,茶葉機械產量占全國總量80%以上,植保機械年產值近100億元(其中50%銷往國外)。農機產品出口額居全國首位。
浙江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行業,特別是茶葉加工行業主要集中在紹興,排灌機械和田間管理機械主要集中在臺州,動力機械集中在杭州、寧波和金華,初步形成了紹興茶機、臺州噴霧器、溫嶺水泵、湖州收割機等一批農機產業集群。金華永康市有農機類或相關企業1500多家,年產值在70億元以上,已形成產品豐富、產業鏈完整的農業機械產業,正著力建設中國南方最大農機產業園(基地),擬用5至10年時間,打造產值超千億元、利稅超百億元的中國南方最大的中小型農機具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建設代表全省最高水平的農機產業制造基地,將對培育農機制造業龍頭企業。
從全國范圍看,農機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山東省繼續保持農機大省地位,江蘇省依然受到日本等外資企業青睞,河南、河北兩省農機工業有了比較大的進步,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山西、陜西新涌現出一批規模以上的農機企業,東北重視大型農機的制造,廣西、廣東特色農機、山地農機、個性化農機制造開始起步,重慶、四川小型農機制造、經營非常活躍。從省內看,企業“低小散”的現象仍然存在,企業規模偏小、產品結構雷同、科技含量不高等較為普遍,總體上處于依靠規模數量擴張的發展階段。從產品結構看,主要表現為糧食生產機械設備的快速發展,相對而言,農業主導產業、產后加工保鮮等領域的農機設備有待提升,有的產品和技術還處于研發試驗甚至空白階段。從市場應用看,浙江省農機與農藝技術在研發、集成、推廣等方面結合還不夠緊密,既制約著農機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使得一些農機應用的“短板”效應十分明顯。
未來浙江農業機械產品開發要注重高效設施農業全產業鏈機械化。生產環節與精準農業相適應,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積極推廣大棚設施、節水灌溉設備等。畜牧業主要發展環境調控、飼養、孵化、擠奶、檢驗檢測、糞污處理、信息化管理等機械;蔬菜主要發展標準鋼架大棚、新型覆蓋材料、連棟大棚、噴滴灌設施、誘殺蟲裝置、防蟲網以及工廠化育苗生產線;果品重點推廣連棟大棚、避雨棚架、噴滴灌設施、果園耕作機械。突破制約農產品精深加工、綠色供應鏈產業裝備技術瓶頸,重點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及現代物流成套設備,集成開發農產品在線檢測控制設備,構建保證農產品安全監測體系,確保農產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同時,政策支持要注重零部件企業做強做大。農機零部件生產企業脫離主機企業并形成專業化零部件集團,正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目前,國內幾個農機工業大省,零部件產值同樣名列前茅。山東省零部件產值占行業份額的36.4%,河南省占20.3%,江蘇省占14.9%,不是農機工業大省的遼寧省零部件產值排在了行業第五位。浙江零部件產值與農機工業大省的身份不相匹配。沒有強大的零部件做支撐,就很難構成一個農機強省。要大力發展發動機、傳動、電控、液壓等核心部件產業,替代進口,增強核心競爭力。
而技術創新則要注重農機農藝融合和商業模式創新。農機制造技術必須與農業栽培技術相融合,延長產業鏈,生產作物全程機械化裝備,建立農機農藝相統一的標準。農機作業服務環節從產中向產前、產后擴展,建立農機“4S服務店”、售后用戶維護、零部件專業大市場等社會化的服務資源和中介服務組織,保障農機行業的規范運營。市場開拓要注重國內市場替代進口、國外市場瞄準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實現國產化,大幅度降低成本,使中國農民能買得起、用得上,才具形成由市場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努力擴大產品出口,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