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猛 馬福蓮 張愛華
淺析糖尿病足護理體會
朱 猛 馬福蓮 張愛華
糖尿病足;足部護理;健康教育;預防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動脈供血不足以及細菌感染等多種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膚深潰瘍、指端壞疽等癥狀。由于神經營養不良和外傷的共同作用,可引起營養不良性關節炎,好發于足部和下肢各關節,受累關節有廣泛骨質破壞和畸形,給患者和家庭及社會造成嚴重影響和負擔。因此要注意預防,防止外傷、感染,積極治療末梢神經病變,給予患者細心護理,對其康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糖尿病知識宣教對于預防糖尿病足患者的發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密切觀察患者足部皮膚色澤有無異常如蒼白或發紅、發紫,肌肉有無腫脹或萎縮;關節是否變形并詢問走路時有無踩棉花感,走路是否有足底不穩定的感覺,如有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1]。每日檢查足部有無水泡、磨損或創傷,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1.1 按摩按摩足部、下肢可改善微循環,足部按摩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in,動作輕柔,從趾尖開始向上按摩,可使血液循環明顯改善,有利于糖尿病足的恢復[2],患者行動不便時可讓家屬協助按摩。
1.2 水泡護理小水泡要保守治療,避免破潰;大水泡應在無菌條件下用注射器將滲出液抽出,但不能將表皮撕開,只能任其干枯結痂自然脫落,注意預防感染。
1.3 潰瘍處理糖尿病足患者需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定期監測血糖。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潰瘍面積較小無感染者局部用生理鹽水500ml+胰島素400單位沖洗,并配合紅外線燈照射20min,每日2次。潰瘍面積較大的感染者,局部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創面,創口周圍用碘伏消毒周圍皮膚,用胰島素40單位+生理鹽水50ml噴灑創面,紅外線照射,每日3次,每次30min,照射完畢后對創口進行無菌包扎,同時應伸直肢體,避免受壓負重。整個換藥過程中應注意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下肢抬高20°持續30min,平放30min,下垂30min,每日3~5次,既促進足端末梢回流,又減輕足缺血性痙攣痛。
健康教育是預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增強患者對糖尿病足發病和防治的認識,可以很大程度減少糖尿病足的發生。研究表明,糖尿病足截肢中有50%是可以預防的。
2.1 積極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不穩定是糖尿病足發生的基礎病變,所以控制血糖是避免、阻止或延緩血管神經病變的前提,應從早期指導患者控制和監測血糖,主要從飲食、運動及藥物等方面進行積極護理。
2.1.1 飲食根據體重、年齡及活動量制訂長期、規范的飲食計劃,每天需定時、定量、限定總熱量,攝入食物中需包含低糖、高蛋白、多種維生素、適量脂肪的飲食;對于病情輕、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水平的患者,可以食含糖量低的水果,如柚子、獼猴桃等,應在兩餐之間食水果。營養不良者每天酌情增加熱量,每周監測體重,專人對患者的飲食計劃實施情況進行監督[3]。
2.1.2 運動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及體力選擇適量的運動,因缺血引起的糖尿病足應進行患足無負重運動,每天保證30~60min的小腿及足部運動,能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2.1.3 藥物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注射部位需經常變換,這樣可防止注射部位組織硬化、脂肪萎縮。定時監測血糖,根據血糖變化調整胰島素劑量,控制血糖平穩,以促進足部病變的盡快恢復。
2.2 足部日常預防性護理選擇合適的鞋襪,以軟布鞋、運動鞋為最理想的鞋子,襪子應選擇棉質和羊毛質地為好,既吸汗又透氣,襪口松緊適宜,襪子每天要清洗干凈,不要穿有松緊帶、有補丁或破口的襪子,以防足部壓力不均,影響血循環。正確做好洗腳和護腳,養成每天洗腳的良好習慣,每天晚上用40℃溫水及溫性肥皂清洗足部,泡腳的時間不宜過長,浸泡時間以5~15min為宜。洗完腳后要用軟干的毛巾將腳擦干,一定要擦干趾縫之間的水跡,必要時可用電吹風的小風吹干,并用潤膚露均勻涂抹。修剪趾甲不能過短,須用趾甲縫銼平。洗腳后仔細檢查足部、趾間有無皮膚皸裂、水泡、割傷、紅腫、變色、皮溫高、腳癬、雞眼等,足部動脈搏動及皮膚感覺是否正常,如發現異常,應報告醫生,及時治療與護理。避免自行切除雞眼,應及時征求醫生的建議。對汗腳患者每次洗腳后撲上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避免真菌生長。
目前糖尿病足的危害性日益增加,而糖尿病足感染的預防和局部處理又是決定預后的關鍵,所以護理人員在糖尿病患者的護理中,要重視和強化糖尿病足的護理知識教育,加強糖尿病足的護理,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足的認識及保護意識,注重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焦慮、恐懼的情緒,保持良好的情緒、積極的心態促進疾病康復,降低截肢、致殘率,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樓青青,朱偉燕.從美國的二重認證反思我國的糖尿病教育[J].護理與康復,2008,7(9):647.
[2] 單美榮,翎飛.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與預防[J].社區醫學雜志,2009,7(14):50-52.
[3] 許樟榮.糖尿病足病變診斷和治療[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2(6):350-351.
R473.5
A
1673-5846(2013)01-0187-02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