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港
淺談中西藥的配伍應用
黃 港
西藥;中藥;聯合用藥;配伍禁忌
目前臨床藥學上關于聯合使用中西藥進行治療已經十分普遍,而且普及到多個臨床科室[1]。相關調查資料顯示[2],合理配伍應用中西藥,能夠優勢互補,療效顯著,體現在療程縮短、劑量減少、毒副作用減輕等方面。表明中西藥結合使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式。醫學界也普遍認可這種治療模式。但是近年來,隨著中西藥聯用增加,加之部分中藥的藥物機制以及其活性成分均不明朗,導致臨床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逐漸增加,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3]。因此,需要對臨床聯合應用中西藥的現狀及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討中西藥聯合應用時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項,提出合理配伍的建議。
1.1 互為補充,提高療效中藥治療比西藥更加強調整體[4],其治療基本思想是調整機體各方面功能趨于協調,增強身體免疫力和抵抗力;而西藥治療更偏重于局部問題的解決,以緩解病情為先,具有及時解除癥狀的優勢。如頭孢、阿司匹林等藥物,其主要藥理作用為抗炎、鎮痛、解表等,藥效迅猛,但最容易傷陰。若是同時配以具備補陰生津功效的知母、沙參、玄參、生地等,能夠起到發汗退熱同時又能清熱生津的功效,療效切實提高。
1.2 中藥重治本,西藥重治標[5]中藥重治本,西藥重治標,主要指中醫藥更加注重廢除病之根本,而西藥因其起效快,大多數只能暫時性緩解病情,無法驅除病根。若二者聯用,必能起到標本根治的作用。例如,常見藥物維C銀翹片,主要成分對乙酰氨基酚具備退熱功效,能夠及時解除患者高熱癥狀,而氯苯那敏則可對抗組織胺等致敏物質,對過敏病患作用甚大;而維生素C可以抵抗壞血病癥,提升抗病能力,這就是治標。而其中所含的連翹、金銀花、桔梗、淡豆豉、淡竹葉以及荊芥能夠發揮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滋陰化痰的功效,治本作用明顯。
1.3 藥物溝通更加利于兩種醫學的理論結合中醫藥的辨證施治聯合規范性的西醫藥治療,能夠通過更多臨床應用研究,加強兩種醫學理論的溝通、驗證,互補優勢,標本兼治[6],在臨床上發揮更大的功用,造福于廣大病患。
臨床應用中,中西藥配伍不當會引起藥物藥性減弱或毒性變強,例如,黃連素類藥物配伍珍珠、犀角以及其制劑安宮牛黃丸等使用,中藥會削減黃連素的抗菌作用[7];洋地黃和蟾酥、羅布麻等富含強心甙物質的西藥合用,很容易導致洋地黃中毒;昆布、海藻會令異煙肼喪失抗結核功效;降壓類藥、利血平與麻黃素等藥物配伍使用,容易導致藥理性結抗出現。多酶類制劑配伍大黃制劑,例如牛黃解毒片等使用,就會導致酶的功效減弱,無法發揮正常的藥效。而大黃制劑配伍核黃素類藥物使用,大黃的滅菌、抑菌作用大為降低;甘草與水楊酸聯用,容易出現消化性潰瘍。甘草配伍雙氫克尿塞使用,易誘發低血鉀。這是因為甘草被水解之后,會生成甘草次酸,這種物質會影響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因此與含有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藥物合用時,就會出現一些類似低血鉀、高血壓、潰瘍等病癥;口服烏梅和其制劑之后,會導致尿液PH值降低,如果同時配伍磺胺藥物使用時,磺胺藥物的抗菌功效大大降低,還可能導致腎損傷;朱砂或朱砂制劑配伍溴化物類西藥使用,會導致機體產生毒性較強的溴化汞,出現汞中毒情況[8]。
3.1 中西藥配伍的應用范圍當前,我國醫學界中,聯用中西藥進行疾病的治療已經非常普遍,而且涉及的臨床學科也比較廣泛,主要包括外科、內科、婦科、兒科、骨科、腫瘤科以及五官科等[9],尤其以內科中的應用居多。
3.2 劑型的使用及類型當前中西藥聯合應用新模式思路已經從傳統發掘中藥(復方)的有效部位轉變為以現代中西藥治療理論為基礎的微觀復方。研究藥方的途徑也在不斷發展、更新,具體表現在:治療疾病目標化、組分類型標準化、配伍比例由選化、協同或拮抗明確化、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最小化。目前,中西藥聯用的劑型比較廣泛,包括口服液、注射劑、氣霧劑、片劑、散、丸、顆粒劑、湯劑等。
3.3 給藥途徑臨床常用的中西藥給藥途徑包括以下方面[10]:①血管途徑給藥。主要為靜脈滴注、動脈注射等;②消化道形式給藥。例如口服、灌腸、鼻飼、肛滴等。③外用方式給藥。例如皮膚敷藥、藥浴、浸泡以及黏膜(肚臍、口腔、陰道)敷藥等。④穴位給藥。比如當歸注射液配伍維生素B1注射液治療面癱等。⑤呼吸道形式給藥。例如吸入藥物的香氣或氣霧等實施治療。
3.4 配伍方式中西藥聯用的配伍方式主要有:①異方同用。指把某種中藥配伍一種或幾種西藥功用,但是不在同一個處方中,給藥途徑一致的如把奧扎格雷鈉注射液與舒血寧注射液以分開靜脈滴注方式用于腦血栓患者的治療中;給藥途徑不同的如對皮膚患者給予西藥乳膏外用和中藥湯劑口服。②合方同用。中西藥配伍合在一個處方中,給藥途徑相同。例如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進行白芨、枳實配伍復方石菖蒲堿式硝酸鉍治療,效果遠遠優于單用一種藥物。
隨著祖國醫學的不斷發展,中西藥配伍普遍應用于臨床治療,合理的應用效果非常顯著,對于某些疾病,中西藥聯用的效果遠遠優于單用一類藥物。然而許多藥物機制以及其活性成分均不明朗,導致臨床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逐漸增加,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甚至危及病患的生命。因此,對中西藥各自的作用機制以及配伍理論還需要加深研究。目前的經驗指出,臨床應用中西藥配伍,更要注重考慮中西藥物的主輔地位、給藥途徑、給藥時間、劑量等因素,同時結合醫者自身的經驗以及病患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藥物的配伍,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總而言之,進行中西藥配伍應用時,必須以科學的中西藥學理論為基礎,并且通過臨床實踐的研究,進一步提升配伍用藥的合理性、科學性。
[1] 許建春.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纖維化128例臨床觀察[J].中國職業醫學,2008(1):35-36.
[2] 王明軍.試論現代中藥衍生的“有效部位配伍”新藥模式[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3-76.
[3] 楊小月.淺談中西藥聯用的配伍禁忌[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8,14(7):1028-1029.
[4] 關春峰,袁志榮.中藥內服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J].現代中醫藥,2008(3):29-30.
[5] 徐學君,徐德琴,汪瀅,等.加藥對輸液不溶性微粒的影響[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7,20(1):48-50.
[6] 韓云圖,王惠陵,康和利.中西藥配伍的臨床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8):955-956.
[7] Zalcman G, Lechapt E, Bergot E.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J]. Rev Prat, 2007,57(5):513-523.
[8] Stather DR, Tremblay A. Use of tunneled pleural catheters for outpatienttreatment of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J]. Curr Opin Pulm Med, 2007,13(4):328-333.
[9] 尤建良.培土生金法在肺癌治療中的運用[J].遼寧中醫雜志, 2006,33(12):1568-1570.
[10] 李紅梅,趙連建.中、西藥注射劑配伍應用易發生的問題及防范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雜志,2007,7(4):321-323.
R2-031
B
1673-5846(2013)01-0249-02
廣西馬山縣人民醫院,廣西南寧 5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