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源 于源溟
杜郎口中學的改革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教育改革一個現象級典型。國家和教育部的領導人多次到校考察,全國各地教師們飛鴻般地涌來。杜郎口中學里那些穿著土氣甚至有些破亂的農村初中生,不管走到那里,也不管面對的是誰,總是高聲說著標準的普通話,臉上洋溢著幸福和自信的微笑。
參觀過杜郎口中學的人都會被他們那新穎的、充滿朝氣的課堂教學所震憾,但在震憾之余又往往會發出系列的疑問,最典型的大概有三個:第一,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是不是開放過度了?第二,他們如何處理靜與動的關系?第三,杜郎口模式的普適性如何?
杜郎口中學是不是開放過度了呢?從學理上講,確實是過度了。首先,它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基本規范。學生在課堂教學上是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的,這決定了教師注定會占據主導地位,而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上教師成為了旁觀者。課堂教學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封閉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活動。相關的研究證明,他人在場既可能對活動效率產生助力,也可能對活動效率造成社會干擾。在杜郎口中學,參觀教師可以隨時進入課堂,這必然會對學生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必然帶有社會助力與社會干擾并存的兩面性。其次,這種教學形式與內容的適切性存在問題。杜郎口中學的教學形式更適合以制作類或活動類的教學內容,與以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主的教學內容的適切性好像不夠。
但從杜郎口中學的實際看,這種教學模式是適宜的。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全部來自農村,他們的基礎差,采用這種課堂教學形式對塑造其健全人格作用巨大。在塑造其健全人格的同時,教學質量也同步提高。
他們如何處理動與靜的關系呢?學習是需要靜靜思考的,沒有靜思則不可能有思維能力的提高。參觀者之所以會提出動與靜的關系問題,是因為他們看到的往往不是杜郎口中學的全貌,他們看到的只是課堂展示性教學,只是杜郎口中學“導學案”整體教學的一個階段。杜郎口中學的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靜靜地思考,認真地做著作業。
杜郎口模式有沒有普適性呢?這是一個假問題。世界上本沒有什么普適性的東西,我們的一切行動都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杜郎口模式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樣例,各個學校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兼收并蓄,建立自己的模式。學杜郎口者生,像杜郎口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