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娟(天津市海河醫院,天津300350)
貧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美國全國腎臟病基金會在其早期的臨床實踐指南中就已將腎性貧血及其處理列為專題進行研討[1]。慢性腎臟疾病的人群遠遠多于透析人群,慢性腎臟疾病患者隨著疾病的進展的貧血發病率逐漸上升。貧血除了增加慢性腎臟病的進展趨勢和住院率外,在慢性腎臟疾病患者中因貧血導致的心血管事件及腦血管事件風險的增加,最后,導致伴有貧血的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的增加[2]。貧血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臨床表現之一,伴隨疾病的進展貧血的患病率逐漸上升[3],肌酐增加值與血色素是否存在定量關系,及其是否對臨床對疾病的判別有所幫助,均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旨在評估本文對腎內科慢性腎臟病入院時的血肌酐及血色素水平并進行統計及分析。
1.1 研究對象:選擇腎科慢性腎臟病患者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齡14~73歲,平均(46.84±14.59)歲。肌酐范圍48~1 655 μmol/L,血色素范圍37~145 g/L。
1.2 納入標準:①慢性腎臟病(CKD)組46例:男29例,女17例,年齡14~73歲,平均(48.02±15.04)歲。病例均符合慢性腎臟病定義,即將無論何種原因,只要存在腎損害或腎功能下降,且持續時間≥3個月都可診斷為CKD,其中腎損害指腎臟結構或功能異常,伴或不伴腎小球濾過率(CFR)降低,表現為下列之一:病理異常;血或尿成分異常或影像學檢查異常;腎功能下降,指GFR<60 ml/min,伴或不伴腎損害[4]。②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組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年齡25~70歲,平均(46.57±14.89)歲,病例均符合慢性腎臟病(或慢性腎衰竭)基礎上的急性腎衰,即血肌酐于數日、數周內較原基礎上升50%。本組中導致腎功能惡化的因素包括感染2例,心力衰竭3例,藥物腎損害1例,心力衰竭合并肺感染1例。③慢性腎臟病伴多因素貧血組6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齡28~50歲,平均(38.16±8.01)歲,符合慢性腎臟病診斷并伴有慢性腎臟病之外導致貧血的病因,包括缺鐵性貧血2例,混合結締組織病2例,系統性紅斑狼瘡1例,血液腫瘤1例。
1.3 排除標準:①年齡<14歲或年齡>75歲,妊娠、哺乳期婦女;②血色素高于正常值者;③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慢性腎臟病患者;④接受過促紅素或補血藥(B12,葉酸或鐵劑)或雄激素的治療;⑤明顯出血發作病史;⑥在8周內輸血史。
1.4 統計學處理:整個分析通過應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18.0進行。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法進行檢驗,分類變量資料采用χ2進行檢驗,用Monte Carlo法計算確切概率,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見表1。三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及血色素水平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三組間肌酐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腎臟病組肌酐水平低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組高于慢性腎臟病多因素貧血組(P<0.05)。
2.2 慢性腎臟病組肌酐增加值與血色素的相關及線性回歸分析:肌酐增加值為肌酐-正常肌酐均值,患者所在醫療單位肌酐正常值范圍44~115 μmol/L,取均值為79.5 μmol/L。即肌酐增加值=(肌酐-79.5)μmol/L,慢性腎臟病組肌酐增加值(270.39±304.85)μmol/L及血色素進行相關分析。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表2 三組數據計算值結果
結果示二者呈明顯負相關,相關系數r=-0.841,P<0.001.散點圖提示二者呈線性相關,我們對其進行線性回歸分析:肌酐增加值=α+β×血色素,結果示常數項α=1308.23±103.52,斜率β=-9.87±0.95,為方便計算,取整數-10為斜率β的取值進行下面的計算。
2.3 三組數據計算值結果:見表2。三組數據分別進行肌酐增加值/10+血色素的計算,三組計算值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慢性腎臟病組計算值水平低于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組高于慢性腎臟病多因素貧血組(P<0.001);計算值落入血色素正常值范圍的比例分別為89.1%,14.2%和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

圖1 肌酐增加值與血色素散點圖
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是指慢性腎臟病(或慢性腎衰竭)基礎上的急性腎衰,在本實驗中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組肌酐水平明顯高于慢性腎臟病組。眾所周知,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減少是造成腎性貧血的主要原因。腎性貧血可發生在血肌酐≥176.8 mol/L甚至更低時,即CRF早期。本實驗中慢性腎臟病伴多因素貧血組患者除因慢性腎臟疾病導致促紅細胞生成素生成減少造成腎性貧血原因外,還包含其他導致貧血的原因,如在本實驗中包括了缺鐵、混合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及血液腫瘤等因素,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程度進一步加重以及伴有相應更多的臨床表現易于早期臨床發現,本組血肌酐水平低于慢性腎臟病組及慢性腎功不全急性加重組。
McClellan W等研究結果示,Bb≤120 g/L患者的比例在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中占26.7%,在GFR<15 ml/(min·1.73 m2),患者中占75.5%;Hb≤100 g/L者分別占5.2%和27.2%,貧血的患病率隨腎功能的降低而增加[3],貧血會引發組織氧供下降組織缺氧致腎小管間質損傷是慢性腎臟疾病進展的共同機制之一。貧血引發組織缺氧及其相關的增量氧化應激,并介導腎臟交感神經活動變化,是慢性腎臟疾病進展的危險因子[5]。本實驗結果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隨肌酐水平的增加,血色素進行性下降,二者呈顯著負相關,且有血肌酐升高約10 μmol/L血色素下降1 g/L的趨勢。
本實驗以肌酐增加值和血色素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并以斜率β(-9.87±0.95)取值為-10,將三組數據分別進行肌酐增加值/10+血色素的計算,三組計算結果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慢性腎臟病組計算值有(41/46,89.1%)在110-160(血色素正常值)范圍之內,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組(1/7,14.2%)在110~160內,其余6例計算值均>160,慢性腎臟病伴多因素貧血組計算值均<110,慢性腎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組患者因腎功能的急劇惡化,肌酐增長速度高于慢性腎臟病組致使其計算值增高。慢性腎臟病伴多因素貧血組因同時伴有腎功能受意外導致貧血的原因,血色素下降的速度高于慢性腎臟病組,致使其計算值下降。對于初治的慢性腎臟病患者(不包括血色素高于正常值者)的肌酐增加值及血色進行上述計算,如結果>160提示可能存在導致腎功能急性加重的誘因,積極尋找并去除誘因延緩腎功能進展;如結果<110提示可能存在導致血色素下降的其他因素,尋找并及時糾正導致貧血的病因,糾正貧血以改善生存質量并延緩腎功能的惡化[6-7]。
[1] Eschbach JW.Current Concepts of Anemia Management in Chronic Renal Failure:Impact of NKF-DOQI[J].Semin Nephrol,2000,20(4):320.
[2] Shaheen FA,Souqiyyeh MZ,Al-Attar BA,et al.Prevalence of anemia in predialysis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atients[J].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2011,22(3):456.
[3] McClellan W,Aronoff SL,Bolton WK et al.The prevalence of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J].Curr Med Res Opin,2004,20(9):1501.
[4] 劉章鎖,王沛.K/DOQI指南關于慢性腎臟病分期的臨床指導意義[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1):21.
[5] seki K,Ikemiya Y,Iseki C,et a1.Haematocrit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end-stage renal disease[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3,18(5):899.
[6] Plantinga LC,Fink NE,Jaar BG,et al.Relation between level or change of hemoglobin and generic and disea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 in hemodialysis[J].Qual Life Res,2007,16(5):755.
[7] Gouva C,Nikolopoulos P,Ioannidis J P,et al.Treating Anemia Early in Renal Failure Patients SLows the Decline of Renal Fun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Kidney Int,2004,66(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