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山西省臨汾市第四人民醫院藥劑科,山西臨汾041000)
臨床疾病治療中,抗生素較為常用,在預防及治療感染性疾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若不加限制的應用、濫用抗生素,會造成極大危害,相關報道指出,每年間接或直接因濫用抗生素死亡的人數至少有8萬人,故對濫用抗生素的危害進行分析,并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對改善監測情況、促進抗生素的合理應用、提高臨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1]。本次研究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實施針對性應對措施的門診及臨床應用抗生素的處方100份(觀察組),就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未實施相關措施的應用抗生素的處方100份(對照組)就抗生素濫用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材料為抗生素處方200份,均為頭孢類、青霉素類、四環素類、紅霉素類抗生素。將2011年1月~2011年12月實施針對抗生素濫用現象制定相關措施的100份作觀察組,2010年1月~2010年12月未實施相關措施的100份作對照組,兩組在抗生素種類、患者一般情況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未采取任何針對濫用抗生素處理的方法。觀察組對濫用抗生素的危害進行分析,并實施相關性對策,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2.1 抗生素濫用的相關危害分析:①增強細菌抗藥性:抗生素的濫用及不合理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抗生素接觸細菌的機會增大,誘導細菌抵抗力產生,漸減弱抗生素的藥效,甚至完全不起作用。另外,在抗藥性在細菌間具有相互傳播的特點,在濫用抗生素的情況下,會漸增強細菌的耐藥性,進而對公眾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②不良反應繁多:濫用抗生素除使細菌的抗藥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外,還可作用于人體,導致大量不良反應產生。相關研究顯示,許多抗生素都不同程度的對人體造成一定損害,如抗生素中應用氯霉素時可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抗生素導致的不良反應包括多個方面,如神經系統、胃腸道、腎、肝等,故醫護工作者必須重視抗生素濫用的危害。③菌群失調: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有許多細菌存在,細菌間有著一定的比例,在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中參與并發揮作用,于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下維持。通常情況下,細菌間相互依存,同時也相互制約,但抗生素的長期大量濫用,則使細菌未被抑制的類型繁殖迅速,造成菌群失調的情況發生,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并且加重病情或產生新的病變[2]。
1.2.2 抗生素濫用原因分析:①缺乏相應使用制度:我國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抗生素藥品使用制度是導致抗生素濫用的首要原因。抗生素藥品應用在我國一直缺乏行政干預,無抗生素治療指導和相應的法律法規,抗生素的銷售在藥店、診所和醫院未加約束和限制,在藥品市場濫買濫賣現象較為普遍,雖目前針對抗生素有相關限售令出臺,但部分患者缺乏藥物應用常識和部分藥店為經濟利益而仍導致藥物不合理應用現象存在。②藥師及醫師未合理用藥:為使患者病情盡快緩解,在抗生素不必要應用的情況下濫用,或醫師缺乏抗生素知識,隨意加減或未規范用藥,可頻繁對抗生素進行更換,甚至兩種及以上聯用,未對患者行正確的用藥指導,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3]。③消費者應用誤區分析:除醫護人員是導致抗生素濫用的主要原因外,消費者缺乏相應的知識也為主要原因,有用藥誤區存在,即發燒、感冒即要求醫師應用最好的抗生素,對抗生素盲目信任,在藥物選擇中,認為新藥效果好于舊藥,高價格效果好于低價格,使病菌抗藥性不斷增強。同時在治病過程中,對抗生素頻繁更換,如產生效果即停藥,使病菌的耐藥極大的增強。
1.2.3 應對措施分析:①藥品監督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促使合理的藥品監管制度建立,對藥品審批過程嚴格把關,制定抗生素治療指南和相應法律、法規,抗生素需列為處方藥,同時對藥店、醫院、診所抗生素的銷售流程進行規范,并加強藥品行業的整體、全面檢查,以防止抗生素濫用的情況發生。強化給藥制度,明確抗生素在各級醫師中的使用目錄,避免越權開藥的現象,同時明確規定藥師管制制度,避免隨意向患者銷售抗生素。醫藥監督部分需制定系列監管制度,加強醫藥產品的廣告監督,避免虛假宣傳[4]。②知識及素養培訓:加強醫護人員醫德醫風的培養,行全面的道德教育,讓醫護人員對任務的艱巨性有充分認識,主動加強藥物應用的制定和監控,對抗生素安全、合理、科學的應用。同時,加強抗生素應用知識的學習,了解抗生素的危害,讓藥師介入臨床,與醫師對給藥方案共同制定,以避免藥物濫用的情況發生。③全民知識培訓:加強全民抗生素知識宣傳工作,規范抗生素應用,提高全民素質,可對用藥進行理智的分析和監督,最大限度的發揮抗生素的作用。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率為3%,對照組為3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合理應用抗生素事件比較(例)
抗生素在藥理學上又稱抗菌素,是由高等動物或微生物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有抗病原體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在感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抗生素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對細菌性傳染病、細菌感染較好控制、起效快、效果好、顯著降低病死率的特點。但若未對抗生素合理應用,也會導致系統不良反應事件的發生,如增強不良反應和藥物過敏反應,增強細菌耐藥性等。本次研究觀察組針對抗生素濫用現象的危害、相關原因進行分析,并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顯著降低了不合理應用事件發生率,與未實施相關措施的對照組比較,結果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綜上所述,針對濫用抗生素產生的危害因素進行分析并制定應對措施,是規范抗生素的合理應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關鍵。
[1] 孫捷文,陳麗平.臨床應用抗生素的誤區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14(18):158.
[2] 徐文薇,王躍明,李大魁.作科合理用藥探索[J].中國臨床藥學雜志,2007,10(12):127.
[3] Elisabeth M,Frank S,Daniel J,et al.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us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tensive care units(SARI):Antimicrobial use in German intensive care units[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04,30(6):1089.
[4]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中華醫學會《中華兒科雜志》編委會.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試行)(下部分)[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