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紅蓮 黃 玲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腎內科,廣西南寧 530021
糖尿病腎病,簡稱D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臨床較為難治,且是使患者發生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或尿毒癥的常見原因[1]。據報道,因糖尿病腎病導致患者發生尿毒癥從而造成患者死亡的人數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30%左右[2],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因此,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合理治療及護理已成為臨床醫學研究重點之一[3]。該文將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護理進展進行討論,為臨床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護理工作提供較為可靠的依據,從而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發病因素與遺傳有關。若家族中有I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其兄弟姐妹若患有糖尿病,則其兄弟姐妹在多年后發生糖尿病腎病的幾率累積高達71.5%,若家族中未出現糖尿病腎病患者,則其他患有糖尿病的親屬出現糖尿病腎病的幾率為25.4%[4]。
糖尿病腎病患者最主要的發病因素為高血糖,而其他環境因素則只起到輔助或加速糖尿病腎病發生的作用。若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下,患者體內腎臟組織中會出現局部激素或發生細胞因子異常表達,從而使患者體內積聚腎小球系膜基質以及增厚基底膜增厚[5]。患者若同時發生高血壓,可對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起到進一步加速的作用,而糖尿病腎病病情也可對患者起到增高血壓的效果,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威脅人類健康。
糖尿病腎病患者發生腎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為患者體內出現高凝狀態,而例如患者日常蛋白質攝入過于增加、患者發生脂代謝紊亂以及患者有吸煙習慣均可對糖尿病腎病的發生以及發展起到加速作用[6]。
糖尿病患者一旦發生糖尿病腎病,則對患者的腎臟會造成快速損害,且目前臨床尚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手段,大多數患者在發生糖尿病腎病后較短時期內即可進入終末期腎功能衰竭[2,7]。因此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及時的早期護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發展,延緩患者腎臟的損害。
對糖尿病人進行血糖的嚴格控制,是臨床上預防糖尿病人發生糖尿病腎病的最有效方法。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血糖控制可采取多方面措施,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進食指導,計算患者每日總攝入熱量,指導患者在每餐進食前進行血糖的測量,若發現血糖異常,應及時進行飲食調整甚至藥物治療[8]。若患者糖尿病情嚴重,可給予胰島素長期治療以控制患者血糖含量。
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藥物治療是需要終生堅持的,因此部分患者易出現依從性較差,甚至排斥治療等情況。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按醫囑按時按量服用藥物,必要時可對患者治療依從性以及配合治療的積極性進行調節[9]。
多數糖尿病腎病患者自身免疫力較差,易出現微血管痙攣、皮膚抵抗力較差以及局部出現微循環障礙等情況,而大多數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易發生各種感染[10]。護理人員應對患者日常生活進行必要的指導,包括督促患者每周進行一次沐浴,講究個人衛生,貼身衣物勤更換等,從而保持糖尿病腎病患者表面皮膚的清潔度,防止發生相關感染。同時可對患者進行足部護理,對患者足底進行按摩,促進患者全身血液循環,從而增強免疫力。
糖尿病腎病患者大多對疾病相關知識并不了解,甚至認為糖尿病腎病是絕癥無法治愈,從而產生消極、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而此類情緒可使患者體內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導致患者交感神經發生興奮,最終使患者體內生成或輸出較多的葡萄糖,增高患者血糖含量[11]。而負面情緒也可導致患者不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影響臨床治療效果。護理人員應對患者耐心講解糖尿病腎病相關知識,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以及明白將要進行的各項治療與護理措施的目的,從而消除患者焦慮、消極、恐懼等負面心理,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與護理[12]。同時可指導患者家屬積極配合患者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適當的自信心,從而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進食原則應以少食多餐為主,且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及個人體質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糖尿病腎病患者在飲食中若攝入的蛋白質不足,則會產生負氮平衡情況,而蛋白質攝入量過高,會引起患者體內腎小球的高灌注、高濾過現象,加重患者病情,加速患者腎臟器官的損傷[13],因此,對糖尿病腎病患者控制飲食中蛋白質的目的在于降低患者的腎小球濾過率,減少患者尿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以及腎功能下降速度,從而對患者腎功能惡化起到延緩作用。糖尿病腎病患者尿蛋白檢測正常時,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入1~1.2 g 蛋白質;若患者檢測可知微量尿蛋白時,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0.8~1.0 g 蛋白質;若患者發生嚴重低蛋白癥或出現營養不良等情況,則不必對其進行蛋白質攝入量的控制[14]。患者日常飲食中攝入蛋白質食物應盡量選擇動物蛋白,避免對其攝入植物蛋白。此外,由于食鹽可起到增高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此糖尿病腎病患者還應在日常飲食中控制鈉鹽的攝入量,避免胰島負擔加重[15]。
患者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可進行適當運動,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運動量應根據患者實際病情決定,活動形式應以緩慢為宜,不宜過于疲勞,如行走等,且運動量不宜過大,遵循循序漸進的運動原則,切記突然加大運動量。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運動的時間應選擇在注射胰島素30~90 min 內進行,或在患者用餐后1 h內運動[16],研究表明,在午餐進行完成后1 h 運動可達到最佳效果。若患者進行胰島素注射2 h后,不可過多進行運動,以免糖尿病腎病患者出現低血糖現象。
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可起到積極的作用。對進行初次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應對其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包括胰島素的注射方法以及計算方法等,并告知患者注射胰島素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17]。若患者病程較長,則健康教育側重點在于如何防控相關并發癥,同時應包括計算患者日常飲食量等內容,使患者明白均衡飲食的意義,同時掌握自身調節飲食的方式方法,更好的對自身病情進行控制。在臨床上,具體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時,應根據患者文化程度以及實際病情選擇健康教育的側重內容[18]。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進行控制血糖、藥物護理、預防感染、飲食護理、心理護理、運動護理以及健康指導等各項護理措施,可使患者達到更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從而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
[1]陳莉,楊艷霞.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糖的觀察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22):188-189.
[2]孟俊華,李榕彬,張曉靜,等.糖尿病腎病的護理新進展[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0(8):831-833.
[3]曾金萍.糖尿病腎病患者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0(12):174-175.
[4]郭小舟,林蘭.糖尿病腎病遺傳因素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雜志,2010(12):10-13.
[5]劉軍祥,蘇紅衛.2型糖尿病腎病環境危險因素的調查分析[J].瀘州醫學院學報,2004,27(4):330-331.
[6]劉月薇.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與護理[J].中國衛生產業,2011,9(10):31-32.
[7]王煥利,陳磊鑫.糖尿病腎病的護理體會[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1):109-110.
[8]李妙玲.飲食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患者飲食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2,11(1):20-22.
[9]張愛,徐玲,賈在金.中西醫結合治療配合護理干預在糖尿病腎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0):4-6.
[10]郝詠梅,韓立榮.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發癥27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3):72-73.
[11]王煥利,陳磊鑫.糖尿病腎病的護理體會[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1):109-110.
[12]王海英.老年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22):20-22.
[13]劉海萍.糖尿病腎病早期飲食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3):118-119.
[14]閆芳,陳繼兵.219例糖尿病腎病的飲食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09(1):110-111.
[15]伍秀梅,張曉娟,龍偉玲.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辯證施膳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2(9):149-150.
[16]應蓉,蔡杏娟,戈少紅,等.運動對糖尿病腎病早期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航天醫藥雜志,2002(1):12-14.
[17]聶貞.藥物配合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腎病的治療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0):178-179.
[18]張海燕.糖尿病腎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9):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