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嫆
上饒縣人民醫院急診科,江西上饒 334100
對于急診危重患者而言通過急診科的初步搶救以及復蘇之后,由于診斷以及治療的需要應將其轉運到手術室、檢查科室、病房當中,盡管轉運過程僅需幾分鐘或十幾分鐘,依舊存在諸多的危險,會加重患者的病情[1]。該研究對急診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護理干預以及成效進行分析探討,為今后的轉運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對該院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急診危重患者分成兩組,在轉運過程中給予不同護理方式,并對比分析其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研究中資料來源于該院收治的急診危重患者臨床病例,共218例,再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后,各含有109例。在對照組中包括男61例,女48例,年齡7~82歲,平均(48.9±12.7)歲;觀察組中有男64例,女45例,年齡8~81歲,平均(49.1±13.1)歲。
1.2.1 研究方法 將統計的資料進行平均分組,并分別定義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在轉運途中給予常規護理和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并對這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2]。
1.2.2 護理措施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有:(1) 轉運前的準備。①建立相對完善的轉運規程。建立規范化、程序化以及標準化的轉運程序,制定成冊,以方便閱讀執行。②在轉運之前,相關的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疾病類型的進行評估,并將在轉運途中可能會出現的意外情況以及相應的處理措施進行詳細的解釋,并且多同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與交流,將患者及其家屬所應知道的全部情況進行講述,履行告知義務。取得配合。③在對患者進行轉運前應對其生命體征進行測量,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做好相應的準備:譬如對氣道內分泌物以及誤吸物予以清除,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病人妥善固定導管,必要時加固,防止插管脫落或移位,保持呼吸道通暢;選擇合適的給氧方式和以及給氧途徑。應用便攜式氧氣瓶,由于氧枕的氧濃度以及流量無法自如的估計和調節,所以應避免對氧氣枕予以應用;各種管道準備應給予重視。固定妥善,標記在位,并確保管道的通暢,避免發生逆行感染;對靜脈通路是否通暢,各處連接是否緊密予以仔細檢查,經靜脈留置針進行輸液,并確保轉送過程中靜脈通路的有效應用。對出血部位進行合理包扎止血以及輸血;針對失血性休克患者展開有效擴容;對心衰者血管活性藥物進行調整;對顱內高壓患者給予脫水藥物。盡量采取整床轉運,對多次搬運而導致管道脫開進行避免,針對煩躁患者需要給予妥善的固定,若有必要可遵醫囑對患者采用鎮靜劑,從而確保患者轉運途中的安全。患者取平臥位,頭向一側偏;存在惡心嘔吐癥狀者取側臥位;針對胸部創傷呼吸困難者應取半臥位;若是顱腦損傷者則應墊高頭部。④負責轉運的醫護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并熟悉病情,熟悉途中所進行的治療護理措施,對各項急救技術和多種急救儀器的使用可以熟悉掌握,轉運途中至少需2名陪同人員,病情較重者由高年資、應變能力強、技術熟練、具有準確的判斷力和應急處理問題能力的護士負責轉運病人,還可根據病人的需要增加醫護人員。⑤事先應與手術室、檢查科室、病房、電梯房做好聯系,爭取實現密切的配合,有效縮短轉運時間,降低風險。應對該患者所需要的特殊器械、物品和藥品等予以交待,在最短時間內讓相關科室獲知患者的病情資料。出發前,再次對接受方已做好相關準備進行確認,并告知患者到達的時間。⑥心理護理。因在轉運途中若是發生意外會導致患者發生恐懼或者是緊張,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將意外的可避免性以及有效的應對措施向患者進行介紹,安慰其緊張的情緒,保證其以平穩的心態進行轉運,從而減少轉運過程中出現的不必要的麻煩。(2)途中的細節護理。在轉運途中,護理人員應始終站在患者的頭側,并對患者的意識、瞳孔、心率、血壓、呼吸、面色及血氧飽和度進行嚴密觀察、監測,如有病情變化應及時處理。若是患者插管則應密切觀察連接處的穩定狀態,觀察患者的靜脈留置針情況,是否會出現漏針或者是腫脹等狀況,使靜脈輸液保持通暢,并按醫囑以及患者的病情變化隨時對輸液速度進行調整,針對需要特殊用藥者應采取泵控制靜脈速度,確保中心靜脈導管、導尿管、胃管、胸腔引流管等管道通暢。多同患者進行交流,隨時關注患者的需求與主訴。對患者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譬如說在轉運時抬起床欄,或者是利用約束手套和安全背心進行固定,保證患者能夠安全舒適的轉運姿勢與體位。轉運過程中應對各項監測指標數值、意識活動狀態、搶救和治療經過等予以仔細記錄。(3)轉運后的細節護理。在轉運結束將患者送達目的地之后,護送的護士應同病房、檢查室等臨床護士予以詳細的交接,包括患者意識、瞳孔、各種管道、生命體征、搶救措施以及皮膚狀況等,最后經雙方醫護人員確認無誤后簽字。做好記錄,并妥善將患者轉移到病床上,在交接結束后,由護送護士將相關的轉運措施運回急診室,切勿遺漏[3]。
研究中相關數據采用SPSS14.0 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分別對計數資料和組間對比展開t 檢驗和χ2檢驗。
經統計得知,在轉運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出現插管移位者1例,發生引流管脫出者2例,發生穿刺針滑脫者2例,意外發生率為4.59%。對照組患者在轉運中發生插管移位者4例,引流管脫出者6例,穿刺針滑脫者9例,意外發生率為17.43%。顯然兩組患者意外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體會到:對于急診搶救而言急診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救治過程中是一個無法忽略的重要環節。在對危重患者進行轉運時,不單單一個運送過程,而應是一個集監護、治療、護理為一體的重要過程。在對危重患者進行安全轉運的關鍵在于,不但要對重癥患者的轉運措施以及管理制度予以嚴格執行,在轉運之前進行充分地風險評估,并且要同接收科室進行緊密的銜接。在該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意外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充分說明,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轉運過程中降低意外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在轉運途中意外發生率比較結果統計[n(%)]
本次研究結果中,在轉運過程中觀察組患者出現插管移位者1例,發生引流管脫出者2例,發生穿刺針滑脫者2例,意外發生率為4.59%,對照組患者在轉運中發生插管移位者4例,引流管脫出者6例,穿刺針滑脫者9例,意外發生率為17.43%,觀察組患者的意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救治效果非常顯著。這表明,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轉運過程中降低意外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4]。
[1]黃瀛.心跳呼吸驟停院前急救與轉運的護理[J].全科護理,2009,7(29):2659-2660.
[2]莊一渝,虞雪琴.ICU 病人的院內安全轉運[J].中華護理雜志,2002,37(7):509-511.
[3]伍慧紅,卓燕容.急危重病人院內安全轉運隱患分析及防范對策[J].廣州醫藥,2010,41(6):65-66.
[4]卓雪英.危重病人院內轉運的安全護理[J].全科護理,2010,8(22):2032-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