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高志益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指65歲以上心肌梗死患者。多數發生在冠狀動脈硬化病變的基礎上,是心肌血流供給的持久性中斷所導致的心肌壞死[1]。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加之醫療技術水平的迅速發展,國人平均壽命大幅增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顯增加。
1.1 一般資料 我們回顧性分析了本院2006~2011年6年間收治156例次老年AMI患者心肌梗死的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2001年修訂的AMI診斷和治療指南為標準。
1.2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
2.1 一般情況及特殊治療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一般情況:男性69例(44.2%),女性87例(55.8%),年齡最大92歲,平均年齡76歲。大約90例患者在此次AMI前有心絞痛病史,34例(21.8%)患者有陳舊性心肌梗死病史。心肌梗死類型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1例(45.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5例(54.5%),其中以前壁心肌梗死最多見52例(33.3%),其次下壁24例(15.4%),而多部位心肌梗死31例(19.9%)。
本組患者中溶栓者21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69歲。所有患者均未見嚴重消化道及顱內出血。
2.2 發病誘因及首發癥狀 本組患者中有明確誘因的僅34例(21.8%)。以胸骨后壓榨樣疼痛為首發癥狀的僅43例(27.6%),而以呼吸困難(含胸悶、氣短)為首發癥狀81例(51.9%)占半數以上,以胃腸道癥狀為首發癥狀18例(11.5%),以頭暈、乏力為首發癥狀9例(5.8%),無癥狀5例(3.2%)。
2.3 老年AMI常見的危險因素的發生率 老年患者中高血壓發生率最高57%其次為糖尿病33%,吸煙為26%。本組老年AMI患者有心功能不全病史的占13%,同時具有2個危險因素以上的32.1%,同時具有3個危險因素以上26.4%。
2.4 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及死亡率 AMI急性期最多見并發癥為心率失常占46%,其中嚴重心率失常包括Ⅱ、Ⅲ°房室傳到阻滯、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及快速性心房顫動11.4%其次是充血性心力衰竭25.6%。其他并發癥:心肌梗死后心絞痛15例,室壁瘤7例,多器官衰竭13例,應激性潰瘍5例。合并2種以上并發癥者67例,占42.9%。住院期間死亡29例,占18.6%。
關于老年心肌梗死,國內外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得出的結論較一致,急性心肌梗死是導致老年患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年齡是急性心肌梗死非常重要的預后因素。文獻資料表明[2]70歲以上老年人AMI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預后差,死亡率高。資料顯示本組患者起病隱匿常無明顯誘因,臨床癥狀非常不典型。其原因可能是老年人感覺能力減退,而且都合并其他病癥,將心前區疼痛癥狀掩蓋了,即使出現典型心前區疼痛嚴重程度往往不及成年人而且很難定位,預后比一般成年人典型AMI更差。據此可知,癥狀典型的胸骨后壓榨樣疼痛AMI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癥狀不典型的呼吸困難等AMI隨年齡增長而增長,頭暈、乏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癥狀相對常見。值得重視的是,雖然高血壓的發病率是最高的,而合并糖尿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48.3%),值得注意的是本組有將近一半的人是發生AMI后才診斷冠心病的,近年來隨著溶栓、介入治療的發展以及抗凝、抗血小板和β受體阻滯劑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廣泛應用,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間的并發癥及死亡率呈下降趨勢。我們積極主張將新的醫療成果運用到老年人中,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治療應個體化,不斷積累我國老年人AMI患者溶栓、介入治療的經驗,找出適合我國高齡AMI患者溶栓、介入治療方案。
[1]陳灝珠.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3.
[2]梁春卉,杜有儀,程景新.70歲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7,16:28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