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亞霞 陳輝 畢路甲
全麻聯合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上肢手術中的應用
梁亞霞 陳輝 畢路甲
目的觀察小劑量氯胺酮、丙泊酚靜脈全麻、聯合臂叢神經阻滯在小兒骨科上肢手術中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0例3~8歲上肢手術。采用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1.5 mg/kg靜脈注入;0.25%羅哌卡因1 ml/kg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術中靜脈泵入丙泊酚100 μg/(kg·min)。觀察并記錄靜脈注藥后3 min臂叢神經穿刺時、切皮時、手術開始后30 min時的BP、HR的變化;蘇醒時間及蘇醒后躁動的情況和惡心嘔吐的情況。結果靜脈注藥后血壓、心率均有下降,以后平穩于正常偏低水平,SpO2有一過性下降,但很快回升。術后3~13 min患兒蘇醒、無躁動及呼吸抑制,無惡心嘔吐等并發癥。結論小劑量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全麻聯合臂叢神經阻滯用于小兒上肢手術用藥量小、蘇醒快、生命體征穩定、并發癥少、安全可行。
小兒;上肢手術; 靜脈;臂叢神經阻滯
我院自2008年以來,采用小劑量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全麻,聯合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用于小兒骨科上肢中短小手術,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3~8歲上肢手術患兒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體重11~26 kg,ASAⅠ級,骨折手術60例,矯形22例,其他18例,手術時間40~160 min。
1.2方法 術前禁食4~6 h,入室前30 min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3 mg/kg、阿托品0.0 2 mg/kg,開放靜脈。入室監測SPO2、BP、ECG,面罩吸氧3 L/min,靜注氯胺酮1 mg/kg、丙泊酚1~1.5 mg/kg,待意識消失后,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進針時有明顯突破感或觸及椎板稍后退后注入0.25%羅哌卡因1 ml/kg。持續泵入丙泊酚100 μg/(kg·min),根據手術刺激強度和BP、HR、SPO2情況調節泵注速度,手術結束前10 min左右停止丙泊酚注入。
1.3監測 監測全麻過程及停藥后30 min內SPO2、HR、BP、RR的變化,記錄靜脈注藥后3 min、臂從穿刺時、切皮時、手術開始20 min時的BP、HR的變化;蘇醒時間(停藥至睜眼或哭鬧)及蘇醒后躁動的情況和惡心嘔吐的情況。
所有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靜脈注藥后5 min內72%患兒BP、HR有所下降,以后平穩于正常偏低水平,停藥后即回復正常。呼吸頻率無明顯變化,SpO2有一過性輕度下降,但很快回升。術后3~13 min患兒就能睜眼,無躁動及呼吸抑制,無惡心嘔吐。
小兒骨科手術大都選用全身麻醉,而氯胺酮又是最常用的全麻藥,但單純應用氯胺酮術中用藥量大,蘇醒慢,且蘇醒期躁動及惡心嘔吐發生率較高。有心血管興奮及術后精神興奮等副作用。丙泊酚作為快速短效靜脈麻醉藥具有起效快,誘導過程平穩,對中樞的作用主要是催眠、鎮靜與遺忘[1]。停藥后蘇醒迅速而完全,有明顯抗嘔吐作用,和小劑量氯胺酮復合既可減少丙泊酚的心血管抑制,又可防止氯胺酮的心血管興奮作用,減輕了各自的心血管反應和氯胺酮術后的精神癥狀,使麻醉過程平穩。
小兒的神經纖維直徑較細小,髓鞘輕薄,郎飛結之間的距離較短,因此用較低濃度的局麻藥即可產生較完善的神經阻滯作用。張大志[2]等研究報道用0.33%、0.25%、0.2%的羅哌卡因用于小兒臂叢神經阻滯,術中麻醉效果好,本組用0.25%羅派卡因用于臂叢神經阻滯取得麻醉效果滿意,與報道一致。
總之,小劑量氯胺酮復合丙泊酚,取長補短,既減輕了丙泊酚誘導期的心血管抑制作用,又有效的控制了氯胺酮心血管興奮和蘇醒期的精神癥狀;臂叢神經阻滯的聯合既加強了鎮痛的目的,又減少了全麻藥的用量,使患兒蘇醒快,提供了術后鎮痛,保證了蘇醒期平穩,不失為小兒骨科上肢手術的又一麻醉選擇。
[1]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83.
[2] 張大志,王鐵軍,馮磊.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嬰幼兒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觀察.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852-853.
462000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