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彪
腸系膜血管損傷1例分析
范玉彪
患者李某,男,63歲。因腰背部外傷11 h入院,該患者從高處跌落,腰背部著地,經CT檢查提示:左腎周圍低密度影,左腎被膜不連續,在泌尿外科住院治療,診斷:左腎裂傷。次日復查CT示:肝臟邊緣見帶狀低密度影,腹腔內偏左見局限性高密度影,鄰近腸管受壓、聚集,左腎前方見條狀高密度影;彩超提示:左腎回聲異常(左腎挫裂傷),腹腔積液。腹穿抽不出凝血,建議行手術治療,患者家屬拒絕,保守治療13日腹痛、腰痛減輕出院,出院后腹痛呈間斷性,加重5 d后再次入院,查左側腹部膨隆,可觸及一約10 cm×10 cm大小腫物,活動欠佳,質中等硬度,叩診呈濁音,CT平掃見:腹腔內偏左側腎前方限局性混雜密度影,并與左腎分界不清,其中心密度較高,鄰近組織受壓;彩超示:腹腔內探及巨大低回聲光團,其內見片狀無回聲區,范圍約上至劍突,下至臍上3 cm,右至腋中線,該光團與胰體、尾、脾、左側腎緊鄰似無關,界限欠清,內部未見明顯血流信號。CT增強掃描:腹腔內偏左側腎前方見局限性混雜密度影,并與左腎分界不清,其中心密度較高,增強掃描未見變化。觀察1周見腫物無明顯變化,行剖腹探查術,術中探查大網膜、肝、膽、胰、脾、胃及腹主動脈未見出血點及異常,患者腹腔內粘連,分離粘連見患者橫結腸系膜內有一腫物,穿刺其內有暗褐色液體約600 ml,病變近端及遠端腸管均未見異常,術中診斷:結腸系膜血腫。行血腫切開引流,腹腔沖洗,術后于血腫內及腹腔內置3枚引流管。術后恢復良好,術后第4日復查CT見:腹腔內偏左側胃前方見限局性低密度影,并與左腎分界不清,鄰近組織器官受壓,腹腔內見引流管影。術后12 d痊愈出院。
外傷性腸系膜損傷多由于車禍、高處墜落、擠壓等原因所致,根據受傷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常見的突出表現是內出血征象,腰背痛和腸麻痹,伴尿路損傷者常伴有血尿,血腫進入盆腔者則有里急后重感,血液流至腹腔內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等[1]。
該患受傷后無急性、大量內出血表現,故血壓、脈搏無特殊變化,雖然伴有腎挫裂傷,但較輕微,有腹膜刺激征,腹穿抽出不凝血,但生命體征較平穩,故為保守治療爭取了機會,患者傷后估計出血量應超過1000 ml,以至于腸系膜內形成巨大血腫,張力較大,所以腹痛一直不緩解。手術中打開腹腔未見新鮮血,僅見橫結腸系膜內有一巨大血腫。患者第一次入院后若接受手術治療,則能及時止血,清出血腫。延誤治療后只能增加感染及血腫破裂至大出血危機生命的風險.
腸系膜血管損傷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主要有3種原因造成:①腹部穿透性損傷:多為銳器所致,如刺傷、槍彈傷等。②腹部閉合損傷:工礦事故、交通事故等。④醫源性損傷: 胃手術時結腸中血管的損傷;胰頭、十二指腸切除時的腸系膜上血管的損傷;介入治療反復試插造成血管內皮損傷等。其病理表現包括腸系膜挫傷、系膜破裂和血管內皮損傷三種形式。
單純的腸系膜血管損傷較為罕見,術前診斷十分困難,約半數以上患者出現進行性血壓下降而按腹腔內出血剖腹探查[2]。該患具備手術指征,但從該患發病至手術一直沒有考慮到腸系膜血管損傷,考慮腫物是一血腫,不知道哪里出血所致,術前檢查結果均不支持該診斷。
腸系膜血管損傷在臨床工作中并不少見。在腹部穿透性創傷中腸系膜及大網膜受損的發生率為9.5%。腹部鈍性傷中腸系膜受累率2.5%。由于診療技術的限制,各項輔助檢查對腸系膜損傷的診斷均有局限性,較準確的診斷方式是腸系膜血管造影,但該項檢查較為復雜,故很難開展。其次由于醫生對腸系膜損傷的認識不足,大多數腸系膜血管損傷多因合并其他臟器損傷,出現腹腔內出血或腹膜炎而進行剖腹探查,并在術中進一步明確診斷,對于尚無血流動力血變化的較大腸系膜血腫進行及時的手術治療,并掌握其手術指征十分困難,而延誤手術則有可能造成大段腸壞死,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復習腸系膜血管損傷的一些相關問題,會有助于提高對腸系膜血管損傷的診斷和治療水平。
[1] 王煒,馮濤聚.腸系膜損傷的CT表現.中國醫藥衛生,2012,57:107.
[2] 腸系膜血管損傷的診斷和治療.醫學網. 2008.
131506 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