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梅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6例臨床分析
單玉梅
目的了解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癥狀及診斷、治療。方法總結分析本院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16例患者均經手術后病理確診為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均痊愈出院。結論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早診斷,及時手術治療,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保護手術切口,規范手術操作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 剖宮產
1.1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6例,年齡25~37歲,平均年齡29歲,均為剖宮產術后,發病為術后1~7年,其中13例為腹壁橫切口,3例為腹壁縱切口(其中1例有兩次剖宮產史)。16 例患者剖宮產術前均無婦科特殊病史。均經病理診斷證實。
1.2臨床表現 16例患者均有腹壁切口處包塊,包塊在月經期疼痛明顯,月經后可緩解,且經期疼痛癥狀進行性加重;經期腫塊增大,質硬,腫塊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檢查切口皮下可觸及觸痛結節,質地較硬,形態多不規則。輔助檢查:腹部彩色B超檢查提示為腹壁內低回聲包塊。
1.3治療方法 本文所有患者均為手術治療,其中8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6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術,術前通過超聲檢查確定病灶的位置及深度,術中仔細探查并在病灶周圍1~2 cm電刀逐步切除病灶,要保證病灶的完整切除,并盡可能避免殘留較小的病灶。術中發現包塊多位于皮下組織,直徑約2~5 cm,其中1例累及腹膜但未侵入腹腔,切除部分腹膜。病灶切面為較硬的纖維組織,呈灰白色、褐色或棕色。手術選擇在月經期剛結束,結節增大時手術。關于術后是否必須服藥,以及如何服藥以鞏固療效,文獻報道不一,本組病例均未服藥。
1.4隨訪 術后隨訪3~48個月均無復發。
2.1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情況 具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內膜以外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與手術有關,剖宮產、子宮肌瘤挖除、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月經期急性盆腔手術后均有發生的報道[1-4]。表明其發生與醫源性子宮內膜種植有關。本組患者均為剖宮產術后。可能導致剖宮產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因素有:剖宮產術中多次擦拭宮腔,徒手剝離胎盤,未注意保護切口,手術結束時未徹底清洗創面;用縫子宮后多余的縫線縫合腹膜、筋膜及皮下組織等;
2.2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及治療 本組患者全部確診。其診斷主要依據腹部手術后典型的臨床表現,抓住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結節與月經周期關系密切這一特點,借助腹部彩色B超檢查協助診斷。此病的診斷有其自身特點,必須與腹壁纖維瘤、皮下脂肪瘤、腹壁血腫機化、皮脂腺囊腫、切口疝、縫線肉芽腫、腹壁切口下膿腫及切口內異物等相鑒別。由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種植、侵蝕及遠處轉移能力,故腹壁切口的子宮內膜異位癥一旦確診應盡早治療,盡早手術切除局部病灶,因藥物很難滲透到局部,藥物治療效果差,手術是唯一治療方法。術前通過超聲檢查確定病灶的位置及深度,術中仔細探查并在病灶周圍1~2 cm電刀逐步切除病灶,要保證病灶的完整切除,并盡可能避免殘留較小的病灶,避免復發。本組患者均手術治療,術后癥狀消失。隨訪3~48月,無復發。近年來,有報道術后給予孕三烯酮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a)類藥物防止復發,有絕經期癥狀者反向添加治療,隨訪未見復發,可于臨床應用[6]。
2.3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預防 本組病例均為剖宮產術后,且多為腹壁橫切口,考慮與近年來剖宮產率的大幅度上升有關。因此,要尤其重視本病的預防,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規范手術操作,盡量避免和減少子宮蛻膜組織散落于手術切口處可減少本病的發生。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①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同時要提高手術質量,規范手術操作,重視剖宮產的近、遠期并發癥發生。②術中保護剖宮產切口上下緣。③術中盡量讓胎盤自然娩出,避免人工剝離,避免多次的宮腔手術操作,術中發現胎盤胎膜殘留行清宮時,及時清除刮出組織,以免將子宮蛻膜組織種植在切口。④進入宮腔的所有敷料、器械、手術均一次性使用,尤其在胎盤剝離后擦拭宮腔時,要有卵圓鉗夾持紗布墊擦拭,避免用手直接接觸宮腔,必須用手操作。操作完成后要及時更換手套。⑤縫合子宮肌層時,不能穿透子宮內膜,縫針、縫線不再用于縫合腹壁切口。⑤予生理鹽水關腹前充分沖洗盆腹腔,關閉腹膜后沖洗腹壁切口。⑥進一步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延長母乳喂養時間,使月經復潮推遲對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1] 子宮內膜異位癥. 樂杰婦產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25-331.
[2] 李金敏.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癥40例臨床分析.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460.
[3] 張孝艷,喬玉環,郭瑞霞,等.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臨床分析.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557-58.
[4] 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研究的任務與展望(之一).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5):289-290.
[5] 盧春冬,謝堯,陳功立,等.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72例臨床分析.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1,33:1384-1403.
[6] 韓小燕,郝敏.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2,13:294-295.
211600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雖在病理上呈良性形態學表現,但具有類似惡性腫瘤的種植、侵蝕及遠處轉移能力[1]。被稱為良性病變惡性行為。異位內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絕大多數位于盆腔內。盆腔外較為少見,而腹部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則為盆腔外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見的一種類型,近年來,發生腹部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者逐年增加[2-5]。本文總結分析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人民醫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以進一步了解腹部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癥狀及診斷、治療。現作如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