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維春 赫東蕓 楊雪 劉玉萍
妊娠合并巨結腸1例報告及分析
冷維春 赫東蕓 楊雪 劉玉萍
患者19歲,孕1產0, 停經39 6/7周,腹脹1周,下腹痛1 d于2012年1月14日急診入院。既往及孕期均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病史。定期產前檢查未見異常。孕8個月出現(xiàn)便秘,每4~5日排便一次,伴有排氣不暢。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腸管脹氣,于腹部可自行見到腸型及蠕動波,無惡心、嘔吐,無明顯自覺腹脹、腹痛癥狀,自行應用開塞露后可排便,無排氣。1 d前下腹部出現(xiàn)不規(guī)律脹痛而就診。查體:生命體征平穩(wěn),一般狀態(tài)尚可,腹部膨隆,左上腹部可見面積約20 cm×15 cm的腸型,并可見蠕動波,質軟,無壓痛,叩診鼓音,腸鳴音弱,2~3次/min。產科查體:宮高36 cm,腹圍123 cm,胎方位LOA位,胎心150次/min,胎動良好,頭先露,浮動,未觸及宮縮,胎膜未破。輔助檢查:各項化驗均無明顯異常。產科彩超:子宮增大,宮內可探及一胎兒,胎頭位于下方,雙頂徑9.8 cm,胎心、胎動(+),股骨長7.4 cm,胎盤位于右側壁,Ⅲ級,羊水深度為4 cm。因孕期未行腹部立位片檢查。于2012年1月15日腰硬聯(lián)合麻醉下行低頸式剖宮產術,術中探查見:子宮增大,逆時針扭轉180°,其左側為擴張的乙狀結腸,腸腔直徑約為15 cm,長約為30 cm。紗墊排墊腸管,將子宮復位后,見子宮下段形成尚可,行低頸式剖宮產術,術中娩出一男性活嬰,體重4100 g,1 minApgar評分10分,新生兒外觀無明顯畸形。術中探查雙側附件無異常。臺上請胃腸外科會診,考慮為“巨結腸”,因目前癥狀不重,且未行充分腸道準備,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后其同意另行治療,并簽字。術后補充臨床診斷:子宮扭轉、巨結腸。患者于術后第2天自行排氣,未排便,但脹氣癥狀明顯緩解。查體:腹部膨隆,無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叩診鼓音,偶可見腸型及蠕動波,腸鳴音2~3次/min。患者于術后第5日出院,排氣、排便良好,無明顯不適。產后42 d回院復查,無腹脹、腹痛,排氣、排便正常,腹部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子宮復舊良好,陰道無惡露。
妊娠合并巨結腸在臨床極為少見,文獻報道亦很少。本例患者歸納其特點如下。
2.1臨床癥狀 患者僅于妊娠晚期開始出現(xiàn)便秘、排氣不暢、腹脹。考慮其既往因病史較長、病情較輕,故已耐受無明顯自覺癥狀,孕期因子宮增大,擠壓盆腔內腸管以及孕激素使腸管平滑肌肌張力減低,腸道蠕動減弱,故于孕晚期尚出現(xiàn)相應癥狀。若病情重者,亦可出現(xiàn)食欲差、營養(yǎng)不良、體重減輕,甚至惡心、嘔吐,腹痛、腹脹,排氣排便停止等急、慢性腸梗阻癥狀,此時將會對孕婦和胎兒帶來很大的危險。
2.2子宮扭轉 妊娠期子宮因乙狀結腸解剖位置關系而呈現(xiàn)輕度右旋,本病例由于乙狀結腸明顯擴張且移行至子宮上方,壓迫子宮使其進一步右旋呈逆時針扭轉180°。故術中需仔細探查子宮位置,切勿將子宮后壁下段位置誤認為是正常子宮前壁下段,造成胎兒娩出困難及子宮過度撕裂。
2.3臨床診斷 本病例診斷為 “巨結腸”,但屬成人先天性巨結腸還是成人巨結腸類緣病尚不清楚,兩者癥狀與體征極為相似,即使行鋇劑灌腸及肛管測壓也難以區(qū)別,病理檢查是診斷巨結腸類緣病的可靠方法。
2.4治療 輕型巨結腸患者以保守治療為主,該患者平素無明顯自覺癥狀,入院各項化驗檢查無明顯異常,且此次手術因妊娠術前未作腸道準備,故暫未處理,囑其擇期于外科繼續(xù)診治。若遇患者病情較重,需急診手術處理腸梗阻等癥狀的患者,可給予分期治療或Ⅰ期根治手術治療,但手術方式的選擇存在較多爭議。目前文獻報道認為,應該用個體化的觀念來看待該病的分期治療和Ⅰ期根治手術治療。
2.5預后 該患術后腹脹感明顯緩解,產后42 d復查時,無腹脹、腹痛,腹部無胃腸型及蠕動波。針對該類患者,因臨床資料極少,故應追蹤隨訪,明確其進一步的診斷、治療及預后。
130042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