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國宇 劉偉
胰腺癌的發病率占惡性腫瘤的1% ~2%,全球每年有21.6萬新發病例,是年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癌癥,確診晚期胰腺癌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僅3~6個月[1]。胰腺癌起病隱襲,確診時僅少數患者有手術切除的機會,術后復發率及轉移率極高。由于診斷困難,病變進展迅速及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診斷后僅1%~4%的患者能夠存活5年。手術切除是本病最有效的手段,但僅有15%~20%的患者明確診斷后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其他均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胰腺癌患者,后者5年生存率小于1%。目前分子靶向治療的興起為胰腺癌的治療提出了新的路徑。吉非替尼被批準用于非小細胞肺癌的單藥治療。厄羅替尼(Tarceva)在臨床Ⅰ/Ⅱ期的臨床研究證明對胰腺癌有效[2]。國外相關文獻報道,吉非替尼也可用于胰腺癌的治療。李俊生等[3]人通過體外實驗證明吉非替尼明顯抑制胰腺癌細胞的克隆能力,不僅抑制EGFR誘導的克隆形成,對細胞的基礎克隆形成能力也有抑制作用,同時證實,吉非替尼抑制了胰腺癌細胞的侵襲能力,在較高濃度時幾乎完全被抑制,胰腺腫瘤中有I型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過度表達[4,5],并且與疾病進展和預后不佳相關。本文采用吉非替尼(Iressa)治療晚期胰腺癌取得了較好的結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16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其中女7例,男9例;年齡55~70歲,平均年齡61歲。所有患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診斷,影像學至少有一個可以測量的病灶作為目標病灶。其中7例患者分別接受過奧沙利鉑、氟尿嘧啶、健擇單藥或聯合治療,療效不佳。在前次治療停止4周后,開始本次治療。所有患者卡氏評分≥70分,在接受治療時血常規、肝、腎功能、心肌酶、血糖和心電圖均正常。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吉非替尼(Iressa)口服500 mg/d,4周后進行療效評價。在應用過程中,除非出現不可耐受的副反應或病情進展,否則吉非替尼不停藥。
1.3 評價標準 客觀療效按WHO標準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臨床受益率的療效評定標準:鎮痛藥用量減少≥50%,需每日記錄;疼痛強度減輕≥50%,需每日評定,采用疼痛記憶評定卡(MPAC)評定,記分范圍為0~100,每周總結;體力狀況改善≥20,需每周評定,采用卡氏評分法評定;患者體重增加≥7%,而非體液潴留者,需每日稱量。具有以上一項指標改善,持續4周以上,且無其他指標惡化者,評價為臨床受益病例。副反應按照WHO抗癌藥物急性和亞急性毒性反應標準進行評價。
2.1 病例治療情況 1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只完成了2周的治療,因經濟情況退出治療;14例均完成了4周的治療。吉非替尼劑量未做調整。
2.2 治療療效評價 從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成功應用吉非替尼治療的14例患者中,4周后評價:CR 1例,PR 4例,SD 4例,D 5例,有效率為 35.71%(5/14),定率為28.57%(4/14)。其中有效及穩定的9例患者目前仍在服用吉非替尼治療。達到CR的患者口服吉非替尼已經12周。
2.3 臨床受益評估 14例患者中,臨床受益率9/14(64.29%),主要表現為患者疼痛評分改善≥50%以上,鎮痛藥用量減少≥50%,體力狀況改善≥20%。
2.4 不良反應 全部患者均進行安全性評估。不良反應主要為1級和2級的皮疹、腹瀉、口腔炎、白細胞數減少、血紅蛋白下降,及惡心、嘔吐、轉氨酶輕度升高等,未出現3~4級的毒副反應及治療相關死亡病例。其中皮疹發生10例(71.43%),有效的9例患者有8例發生皮疹。
自從靶向治療藥物問世后,胰腺癌靶向治療就一直是研究的熱點,體內外實驗證明胰腺癌組織細胞中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表達[6,7]。其表達與胰腺癌預后密切相關,有學者發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高表達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較短[8]。吉非替尼是一種小分子苯胺喹啉類化合物,是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酪氨酸家族起到把細胞外信號轉導到細胞內的作用,增加了腫瘤細胞的增殖,阻止凋亡,增強了其活性、黏附性和侵襲性,EGFR轉導的信號在腫瘤進展中如腫瘤血管生成、遠處播散和抑制凋亡等過程都起了關鍵性作用。EGFR酪氨酸激酶EGFR-TK受體介導的信號傳導途徑可以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針對EGFR的靶向治療可以有效地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及血管生成。吉非替尼口服給藥方便,生物利用度約60%,半衰期為41 h,主要在肝臟代謝,患者耐受性良好。臨床研究針對EGFR和它的信號轉導的靶向治療能抑制腫瘤細胞的增殖、血管生成和DNA損傷修復。
由于我們剛剛開始本項研究,積累的病例數和隨訪時間都不足,無法統計一年生存期,但研究結果顯示有效率及穩定率和臨床受益率仍令人鼓舞,特別是在達到CR的患者和1例PR、及1例SD的患者,過去曾接受過健擇,草酸鉑,5-FU等藥物單藥或聯合化療,出現耐藥,但在應用吉非替尼治療后仍有效。綜上所述,吉非替尼在晚期胰腺癌治療中有明確的臨床價值,是一個有效的方案,毒性反應可以耐受。但受益者僅有部分,說明在胰腺癌發展過程中不僅有EGFR的突變,還涉及其他基因的改變。不僅如此,EGFR本身序列的改變也會影響吉非替尼的治療反應,對于胰腺癌的治療仍然任重而道遠。
[1] Jema A,Siegel R,Ward E,et al Cancer statistics.CA Cancer J Clin,2006,56(2):106-13.
[2] De Jager J,Stebbing J.Erlotinib or capecitabine with gemcitabine in pancreatic cancer.Future Oncol,2006,2(2):161-163.
[3] 李俊生,湯文浩.吉非替尼對胰腺癌細胞克隆形成與體外侵襲能力的影響及機制.中國消化雜志,2006,26(11):773-774.
[4] Fjallskog MLH,Lejonklou MH,Oberg KE,et al.Expression of molecular targets for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antagonistsin malignant endocrine pancreatic tumors.Clin Cancer Res,2003,9(4):l469-1473.
[5] Tobita K,KijimaH,Dowaki S,et al.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pression in human pancreatic cancer:significance for liver metastasis.Int J Mol Med,2003,11(3):305-309.
[6] Xiong HQ.Molecular targetnig therapy of pancreatic cancer.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04,54(suppl 1):69-77.
[7] Ueda S,Ogata S,Tsud H,et a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ytoplasmic over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and tumor aggressiveness: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ductaladeno carcinoma.Pancreas,2004,29(1):1-8.
[8] Longo R,Cacciamani F,Naso G,et al.Pancreatic cancer:from molecular signature to target therapy.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8,68(3):19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