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沈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由于重癥病例早期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忽略,病情兇猛;因此,早期篩查出具有高危因素的重癥病例,并積極干預,可阻止病情向危重癥進展提高搶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現將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20例重型(早期)手足口病進行總結分析。
1.1 一般資料 20例均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版)》標準。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在8月至5歲。均為住院病例,5~7 d治愈。
1.2 臨床表現
1.2.1 發熱、皮疹及一般伴隨癥狀 多以病程2~3 d入院,發熱多在皮疹發生之前,熱型不規則,熱程2~5 d,8例體溫超過39℃。皮疹部位為手指和足趾掌面,口腔黏膜、肛周、臀部、膝部。皮疹為點狀玫瑰色斑丘疹或皰疹,在5~7 d消退。多數伴有納少、流涎、咳嗽、哭鬧不安、咽痛等一般癥狀。4例皮疹不典型,僅見于手足幾個小紅疹。
1.2.2 重型手足口病早期癥狀 20例早期出現:精神委、嗜睡、乏力、頭痛、驚跳、肢體抖動。其中精神委、頭痛2例,精神委、嗜睡、乏力1例,驚跳10例,肢體抖動2例,驚跳、肢體抖動3例,精神委、驚跳、肢體抖動、頭痛1例,驚跳、頭痛1例。未出現明顯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癥狀。
1.3 輔助檢查 常規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血糖、心電圖、心肌酶譜、X線胸片、腦電圖、轉氨酶、尿常規等檢查,監測血壓。(1)血常規報告白細胞總數14例升高,6例正常。②C反應蛋白升高2例,18例正常。③血糖升高3例,17例正常。④心電圖均有竇性心動過速,均<160次/min,伴竇性心律不齊1例,Q-T間期延長1例,T波改變2例。⑤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6例。⑥X線胸片2例支氣管炎改變,18例未見異常。⑦腦電圖異常6例,14例未見異常。⑧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升高1例,19例正常。⑨尿常規無特殊。⑩監測血壓正常范圍。
1.4 治療情況 嚴格隔離,避免交叉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20例以熱毒寧或喜炎平或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抗病毒,局部使用利巴韋林氣霧劑抗病毒,錫類散促進潰瘍愈合;20例均以20%甘露醇5 ml/kg,每6~8 h靜脈滴注,降顱壓;3例高熱,神經系統癥狀明顯的,加用地塞米松0.3~0.5 mg/kg;2例未改善加重者,加用靜脈丙種球蛋白1 g/(kg·d),靜脈滴注2 d;對乙酰氨基酚口服液、布洛芬混懸液、賴氨匹林靜脈注射液退熱治療;2例合并支氣管炎使用抗生素,18例未使用抗生素;轉氨酶升高、心電圖改變、心肌酶譜升高者給予對癥治療。
20例患兒在5~7 d治愈,治療期間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未進展為危重型病例。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重癥病例,病情兇險,病死率高,重在早期識別。《腸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癥病例臨床救治專家共識(2011年版)》,提出識別重癥手足口病早期關鍵在于密切觀測患兒的精神狀態、有無肢體抖動、易驚、皮膚溫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壓等。陶建平等[1]提出重癥病例早期預警,危險因素:①年齡<5歲。②發熱3 d或持續高熱。③出現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無力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④外周血WBC超過15×109/L,或WBC低于2×109/L。⑤血糖輕度升高。⑥肢體循環不良。特別是出現③、⑥者需積極治療、密切觀察。重癥病例,除基本的抗病毒、對癥治療,對神經系統受累者,控制顱內壓,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可取得療效[2]。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感染,基礎治療以抗病毒為主,臨床一般不提倡使用抗生素[3],有繼發感染者可酌情使用。
對于5歲以下,發病皮疹稀少、不典型,高熱,血象高,特別是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的病例,醫生因保持高度的警覺性,密切觀察,注意患兒精神反應、呼吸道癥狀和體溫、血壓、心率變化,及早發現早期重癥病例,早期治療。出現精神癥狀者應積極降顱壓治療,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人免疫球蛋白,減少向危重癥病例發展,降低病死率。此外,血象高,無繼發感染者,不提倡使用抗生素。
[1] 陶建平,楊思達,鄧力,等.重癥手足口病的診斷和治療.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6,24(6):423-426.
[2] 周開隆.493例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體會.蛇志,2010,22(3):423-426.
[3] 熊海英,潘福林,聶梅,等.274例手足口病應用抗生素治療的臨床回顧性分析.臨床研究,2011,6,18(27):423-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