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華 史文翠
感冒常在季節交替和冬、春季節發病,起病較急,嚴重者除發熱外,可感乏力不適、畏寒、四肢酸痛和頭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普通感冒的臨床診治水平,避免因治療不當給患者帶來的危害,現對感冒的治療談談自己的看法。
流行性感冒(以下簡稱流感):起病急,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以全身中毒癥狀為主,呼吸道癥狀較輕。
1.1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 致病菌多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變形桿菌等,臨床多見混合感染。主要癥狀為鼻塞、膿性鼻涕增多、嗅覺減退和頭痛。急性鼻竇炎患者可伴有發熱和全身不適癥狀。
1.2 過敏性鼻炎 分為季節性和常年性,多于接觸過敏原后(如花粉等)出現癥狀,主要癥狀為陣發性噴嚏,流清水樣鼻涕,發作過后如健康人。
1.3 鏈球菌性咽炎 主要致病菌為A型β-溶血性鏈球菌。其癥狀與病毒性咽炎相似,發熱可持續3~5 d,所有癥狀將在1周內緩解。好發于冬、春季節;以咽部炎癥為主,可有咽部不適、發癢、灼熱感、咽痛等,可伴有發熱、乏力等;
1.4 皰疹性咽峽炎 發病季節多發于夏季,常見于兒童,偶見于成人;咽痛程度較重,多伴有發熱,病程約1周;有咽部充血,軟腭、腭垂、咽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皰疹及淺表潰瘍,周同環繞紅暈;病毒分離多為柯薩奇病毒A。
治療原則由于感冒目前尚無特效的抗病毒藥物,故以對癥治療、緩解感冒癥狀為主,同時注意休息、適當補充水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繼發細菌感染。
2.1 一般治療 適當休息,發熱、病情較重或年老體弱患者應臥床休息,戒煙、多飲水、清淡飲食,保持鼻、咽及口腔衛生。感冒患者使用藥物治療時應首選口服藥物,避免無根據的盲目靜脈補液。靜脈補液僅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①因感冒導致患者原有基礎疾病加重,或出現并發癥,需要靜脈給藥。②由于患者嚴重腹瀉或高熱導致脫水、電解質紊亂,需補充水和電解質。③由于胃腸不適、嘔吐而無法進食,需要通過補液維持身體基礎代謝。
2.2 藥物治療 臨床常用藥物:①減充血劑:偽麻黃堿能選擇性收縮上呼吸道血管,對血壓的影響較小,是普通感冒患者常用的減充血劑。其他縮血管藥物如麻黃素等如超量使用,可導致血壓升高等,應特別注意。這類藥物除口服外,還可直接滴鼻或噴鼻,但一般連續使用不宜超過7 d。②抗組胺藥:該類藥物具有抗過敏作用,通過阻斷組胺受體抑制小血管擴張,降低血管通透性,有助于消除或減輕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噴嚏和流涕等癥狀。但該類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嗜睡、疲乏等,從事車船駕駛、登高作業或操作精密儀器等行業工作者慎用。第一代抗組胺藥,如馬來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具有穿過血腦屏障、滲透人中樞神經細胞與組胺受體結合的能力,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膽堿作用,有助于減少分泌物、減輕咳嗽癥狀,因此推薦其為普通感冒的首選藥物。第二代抗組胺藥盡管具有非嗜睡、非鎮靜的優點,但因其無抗膽堿的作用,故不能鎮咳。抗組胺的鼻噴劑局部作用較強,而全身不良反應較少。③鎮咳藥:為嗎啡類生物堿及其衍生物。該類藥物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樞而產生鎮咳作用。周圍性鎮咳藥通過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及效應器中的某一環節而起到鎮咳作用。這類藥物包括局部麻醉藥和黏膜防護劑。如那可丁、苯丙哌林等。④祛痰藥:增加分泌物的排出量,降低分泌物黏稠度,增加纖毛的清除功能。常用祛痰藥包括愈創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乙新、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其中愈創木酚甘油醚是常用的復方感冒藥成分,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氣道分泌物增多,降低黏滯度,有一定的舒張支氣管的作用,達到增加黏液排出的效果。常與抗組胺藥、鎮咳藥、減充血劑配伍使用。⑤解熱鎮痛藥:主要針對普通感冒患者的發熱、咽痛和全身酸痛等癥狀。該類藥物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通過減少前列腺素合成,使體溫調節中樞產生周圍血管擴張、出汗與散熱而發揮解熱作用,通過阻斷痛覺神經末梢的沖動而產生鎮痛作用。對乙酰氨基酚是其中較為常用的藥物,但應注意對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可能造成肝損傷甚至肝壞死。有報道,布洛芬可增加感染的嚴重性。盡管治療感冒的藥物品種繁多,但其組方成分相同或相近,藥物作用大同小異,因此復方抗感冒藥應只選其中的一種,如同時服用兩種以上藥物,可導致重復用藥、超量用藥,增加上述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