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龍 張風河 張偉偉 張惠芹
造影-介入治療化膿性腮腺炎的臨床研究
毛玉龍 張風河 張偉偉 張惠芹
目的探討造影-介入療法治療化膿性腮腺炎價值。方法對28例接受過全身抗感染和支持療法治療、療效不理想的腮腺炎患者,在X線監控下行微導管藥物介入治療。結果阻塞性腮腺炎患者一次治愈率75%;非阻塞性腮腺炎患者一次治愈率58.3%。結論造影-介入治療化膿性腮腺炎效果明顯。
造影-介入;治療;化膿性腮腺炎
當前,關于化膿性腮腺炎的臨床治療效果始終不甚理想。筆者采用造影-介入療法,從阻塞性和非阻塞性兩個角度探討了化膿性腮腺炎的治療,并依據類型不同開展了細菌藥敏試驗,通過使用不同藥物,在X線監控造影下經導管灌注介入治療,效果明顯。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實驗對象為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28例化膿性腮腺言患者,在排除舍格倫綜合征亞臨床型、SS繼發感染和腮腺良性肥大繼發感染患者的基礎上,上述所有病例在進行檢查和治療前全部接受過全身性的抗感染、支持療法治療,但總療效果不明顯。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11~55歲,平均年齡37歲;病程長4個月~10年,平均為2.8年,其中患病部位左側13例、右側10例,雙側5例。
1.2研究方法
1.2.1診斷方法使用0.2%的碘伏消毒導管口,在X線監控下用微導管經腮腺導管口導入主導管4 cm左右;通過壓迫腮腺在微導管引流下獲取腮腺內分泌液進行藥敏檢查和細菌培養;然后再利用微導管將48%碘化油注射液緩慢注入腮腺內,保證主導管、分支導管和腺泡充分的充盈后,對后前位和側位進行拍片,依據拍片造影影像影響,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還是非阻塞性腮腺炎,為保證造影安全,在造影前所有患者全部進行了碘過敏試驗測試,并通過測試。
1.2.2治療方法①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的治職:首先對導管口進行消毒,消毒后將微導管在X線監控下緩慢導入到患病部位,然后將2%的利多卡因1 ml灌注至腮腺內,等待數分鐘以后再將1%的甲紫液灌注到腮腺區,直至有腫脹感為止。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共16例,其中灌注甲紫液劑量在0.5~1 ml之間的為8例,劑量在1~1.5 ml之間的3例,劑量達到2 ml的為3例。灌注次數為每周一次,在灌注1~2次后予以細微觀察,在注藥前后所有患者全部使用了預防性全身抗生素。②慢性非阻塞性腮腺炎治療:使用同樣方法進行介入治療,首先利用導管將4000 U的α-糜蛋白酶、0.2 g的丁胺卡那霉素,混合2 ml生理鹽水注入到患者腮腺內,直到患者腮腺區出現腫脹感為止;在灌注介入完成后拔出微導管,然后輕輕壓迫導管口,目的是防止藥液的回溢。介入劑量,保持成人每側3~4 ml/次,兒童每側0.5~2.5 ml/次且每周只灌注一次;每灌注4次為一個療程。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全部準備抗過敏急救藥物。
2.1造影的檢查結果在開展治療以前,以末梢導管點狀或者點球狀擴張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阻塞性腮腺炎16例;其中5例出現伴主導管輕度擴張,以主導管、分支導管擴張不整為主要特征;沒有末梢導管擴張的患者為6例。在充分治療后,前者點狀或者點球狀擴張明顯消失;后者則造影時顯示導管前段存在,后部則不顯影。
2.2細菌培養結果18例引流液培養出現細菌生長情況,其中8例金葡菌,4例巴斯德-放線桿菌,3例惡臭假胞菌,3例中間型鏈球菌;其余10例患者的細菌培養沒有出細菌生長情況,可能跟術前使用抗生素相關。
2.3治療的結果16例阻塞性腮腺炎患者;12例患者經1~2次介入治療后痊愈,余4例復發后再次同樣治療也痊愈;一次治愈率達75%。12例非阻塞性腮腺炎患者,隨診最短為4個月;最長為5年;平均2年10月;其中有7例患者臨床癥狀消失,5例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減輕跡象但會偶有發作;一次性治愈率為58.3%。所有上術病例治療過程均攤沒有出現過敏現象和相關并發癥。
化膿性腮腺炎患者大多都反復使用過抗生素,這樣經過培養的腮腺膿液基本不會有病菌生長,所以很難指導應用何種抗生素應用。本組中18例患者膿液培養呈陽性,可以根據細菌培養情況加“藥敏”測試結果來選用抗生素。共余10例介入的丁胺卡那霉素,治療效果良好,而應用的α-糜蛋白酶則有稀釋炎癥分泌物的作用;但α-糜蛋白酶屬于異體蛋白,很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所以治療過程中必須準備抗過敏急救藥物。
[1]蔣迅.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介入治療的麻醉.吉林醫學,2011,32(36):7679-7680.
[2]劉穎,等.復方泛影葡胺灌注治療慢性腮腺炎37例分析.口腔醫學研究,2012,(10).
250012 濟南,山東大學口腔醫學院(毛玉龍張風河);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張偉偉張惠)
張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