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英 韓峰 孫聰玲
肌肉注射是臨床最常見的護理操作之一,我院于2012年8月收治了1例因肌肉注射后出現注射部位局部深層潰爛的患兒,現報告如下。
患兒女,9歲,體重50 kg,50 d前于外院行左臀部肌內注射藥物(安痛定,患兒家長自訴,具體劑量及批號不詳)治療,3 d后左臀注射部位及周圍皮膚出現多個小水泡,予口服消炎藥物治療后水泡消失,留有一直徑約1 cm腫塊,周圍紅腫,其上結痂,痂皮脫落后破潰流膿,直徑約0.8 cm,創腔內見較多壞死組織,少量膿性滲液,予清創換藥療效不顯,后切開引流換藥,創口逐漸愈合。
2.1 肌肉注射的深度應因人而異 傳統的肌肉注射要求使用6~7號針頭(長度3 cm),將注射器針頭迅速垂直刺入針梗2.5~3 cm[1],注射時還應注意切勿將針梗全部刺入,也就是說,實際進入皮膚內的針頭不足3 cm。該患兒體重50kg,明顯超過標準體重的20%,屬肥胖患兒,且B超顯示該患兒的脂肪層較厚,厚度達3.0 cm,故用7號針頭注射藥物時,深度不足,藥液未進入肌肉層,而是停留在脂肪層,造成藥液吸收不良,局部出現硬結及潰爛。目前護理界對于傳統的肌肉注射的深度也提出了質疑[2],對于肥胖的人群,其臀部脂肪層較厚,傳統的進針深度只能夠達到脂肪層[3],而沒有進入肌肉層,從而使局部形成硬結,甚至潰爛,既影響了藥物的吸收,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因此,多篇文獻提出建議[2-4],對于肥胖的患者在進行肌肉注射時應在傳統的進針深度上適當的加深,可加深1 cm。
2.2 藥物的局部刺激作用 安痛定注射液主要成分為氨基比林、巴比妥和安替比林,易溶于水,解熱、鎮痛作用快,注射給藥迅速見效,但其對局部的痛覺刺激強烈。國內已有報道,頭孢類、解熱鎮痛類等藥物在肌肉注射后較易出現硬結[5]。由于肌肉組織未完全發育,嬰幼兒的肌纖維細,臀肌薄,肌肉血流量少,因而擴散慢,容易局部聚積,引起腫脹。肌肉注射時孩子常常哭鬧掙扎而使注射困難,甚至造成針頭脫出、藥液外流、注射部位偏移以及發生斷針等意外。為防止意外發生,一般注射采用三快法(即進針快、推注藥物速度快及拔針快),這樣易使藥物堆積在一起,形成腫脹,甚至硬結。在臨床上應盡量減少使用該類藥物進行肌肉注射,宜采取其他的注射方式,從而減少硬結及潰爛的發生。
2.3 規范消毒保障肌肉注射的安全 本案例的另一個原因考慮可能存在肌肉注射時消毒不規范的情況(該患兒在基層醫院進行的注射)。注射給藥的原則首條是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1],若臨床護理人員在操作過程中不能嚴格的遵守操作規程,消毒不徹底,即可造成局部感染,甚至潰爛。故提高護理人員的規范操作和無菌意識是保障注射安全的前提。
肌肉注射技術應用廣泛,操作看似簡單易行,但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的問題,除了嚴格的遵守操作規程外,還應充分考慮患者的脂肪厚度及藥物的局部刺激,從而選擇適宜的注射針頭及注射方式,以便將藥物注入到指定部位發揮應有的療效[4]。作為護理工作者,我們應在治病救人的基礎上,不斷思考創新,最大程度減少患者的痛苦。
[1]李曉松.護理學基礎.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50-252.
[2]李小云,王從華,袁麗敏,等.成人肥胖者臀部肌肉注射深度的探討.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0):1696-1697.
[3]翟瞻新.肌注后局部硬結的防治進展.中華護理雜志,1997,(07):429-431.
[4]薛愛芳,趙國清.臀部肌肉注射深度的思考.護理研究,2006,20(6):1617.
[5]劉守信.氨曲南肌肉注射致硬結膿腫.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3):270.
[6]申翠娥.肌肉注射后發生硬結的探討.中國醫藥導報,2009,(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