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益華 朱茜
醫院短缺藥品,是指藥品的生產、流通企業不愿生產或銷售廉價的和銷量少的藥品。藥品短缺在各家醫院都可能出現,原因也多種多樣。作者分析近幾年醫療機構部分藥品短缺的原因,提出改變用藥短缺問題的建議,為保障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1.1 國家方面的原因
1.1.1 行業標準的改變 如國家2004年起規定使用丁基膠塞,導致堿性的碳酸氫鈉溶液在儲存過程中澄明度很難控制,不少廠家相繼停產,造成5%的碳酸氫鈉供應一度出現困難;又如國家整頓血站,曾導致以血漿為原料的血液制品的匱乏,甚至出現進銷倒掛現象,患者不能正常使用到此類藥品。
1.1.2 藥品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如德國拜耳公司生產的西立伐他汀片,這種降血脂藥與吉非貝齊合用有發生橫紋肌溶解不良反應的危險,可能威脅患者生命,拜耳公司主動提出在全球暫停這種藥的銷售。再如世界醫藥巨頭默克公司止痛專利藥羅非昔布(萬絡)曾銷往80多個國家,但因其嚴重的不良反應2004年在全球停止銷售和使用。還有如西安楊森的西沙比利,金壇制藥廠的鹽酸嗎林胍片等都曾因造成嚴重的不良反應出現過短缺現象。
1.1.3 藥品招標及價格因素 中標范圍內醫院只能選擇中標品種,選擇范圍受限;配送企業單一,一旦配送企業斷貨,醫院則無藥可用;過分壓低價格,生產及經營企業無利可圖都可能引起藥品短缺。另外目前藥品招標沒有建立起市場供應量與價格相聯系的定價招標機制,往往造成“有價無市”或“中標無貨”的現象,同時“雙軌制”的價格管理政策使得療效相當的同類藥品價格相差懸殊,一些“老藥”及廉價藥品因缺乏競爭力而“節節敗退”,造成醫療機構部分藥品臨床用藥短缺。
1.2 生產環節的原因 由于生產行為、經營理念的改變、原材料短缺等原因,藥品在生產環節方面遇到了問題的情況較為常見,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原料不足。如血漿產量減少導致的人血白蛋白及各種凝血因子的供不應求。二是藥品質量問題。熒光素鈉、碘化油等藥,成品合格率僅為50%,其產量必然受到限制;另外不合格的添加劑、包裝材料等也影響藥品質量,如“康泰克”事件、“問題膠囊”事件等都直接影響了藥品的供應和使用。三是臨床需求少。如治療瘧疾的氯喹、伯氨喹,治療血吸蟲病的吡喹酮,由于這些疾病的發病率低,發病人群較少,用量較少,導致生產廠家少而用藥受限。四是疾病的突然暴發。這種情況較為特殊,但暴發時藥品的需求量的突然增大,會導致供應不足。如非典暴發期間的奧司他韋片(達菲),因需求突然增大而供應受限。
1.3 流通環節方面的原因 原來使用的進口藥品應用量少或使用范圍窄不再進口;生廠商與配送商的資金結算出現問題不愿供貨;自然災害導致運輸受阻,調貨困難;招標期內原材料等生產成本的上漲,藥品標準的升級等導致供貨商利潤降低或無利可圖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導致藥品在流通環節的出現,從而影響了醫療機構藥品的使用。
1.4 醫療機構的原因 以藥養醫的體制加劇醫院采購高價藥,在藥品使用與醫院、醫務人員的利益掛鉤的同時,醫務人員開貴藥已成為普遍現象,廉價藥品在終端使用環節必然受到限制;藥品替代品多,一些安全性、有效性較高,方便使用劑型的出現,使得部分老藥品市場不斷被新藥品市場所占據,廠家就不愿生產該藥品;另外,廠家的惡意促銷対醫院聲譽造成不良影響時,醫院也會果斷采取措施,停止其藥品在醫院的使用。以上原因都可能引起藥品使用過程中的短缺。
從我國具體情況來看,用藥短缺既有政府政策及藥品定價、生產流通的問題,也有醫院購進使用藥品的原因。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2.1 國家 盡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廉價藥鬧“饑荒”,臨床用藥短缺的問題層出不窮。國際及國內經驗告訴我們,用藥短缺問題完全由市場調節是難以解決的,必須靠政府干預。一是要建立并推行相應的管理制度,對診斷、治療、用藥等方面實行規范化、科學化的管理,規范行業行為,促進合理用藥。二要將短缺藥物管理作為國家藥品管理的重要內容,明確部門負責短缺藥品的處理和協調工作,搜集相應信息,通暢報告管道,建立解決程序,必要時可通過立法,使處理短缺問題有法律法規的支持。三要完善藥品定價和招標政策,協調處理好招標和定價的關系,適當增加招標企業和供貨商,建議采取“限高保低”的原則引進競爭機制,取消同種藥在不同省市招標時的價格差別,有效規范價格行為。四是政府應給予補貼,提高廉價藥的價格,鼓勵廠家生產廉價藥;對特殊病、罕見病罕用藥要實施傾斜政策,增加儲備,有效促進全民健康及社會職責的發揮。
2.2 生產流通 生產流通遇到問題,會直接影響藥品的供應。當廠家遇到原材料短缺時,應主動采取措施,多方尋求供貨商幫助,有些特殊的原材料(如血液制品),在國家相關政策下可提高原料的集中性,保證大廠家原料,緩解部分藥品的短缺。對一些因行業標準的調整或自身標準達不到規定要求而造成的短缺情況,廠家應根據國家標準規范自身的生產過程,達到國家要求。對一些生產廠家因變換品種或給其他藥品再分配資源或因沒有充分的商業回報停止生產等人為因素造成藥品短缺的情況,廠家不應只考慮商業回報,應考慮到作為一個生產醫藥企業的社會責任。另外配送企業也不能僅從利益出發,而應遵守有關招標政策和行業規范,制定合理庫存,保證供應鏈的良性運轉。
2.3 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除了合理規劃庫存,加強醫療機構之間的溝通外,還要做好短缺藥品的信息收集工作,建立特需藥品目錄,及時回饋有關部門及生產廠家,以便當面臨用藥短缺時迅速得以解決。同時醫療機構要規范用藥行為,克服醫生和醫院共同利益的矛盾,給廉價藥品一定的生存空間,避免出現需要時卻無藥的現象。對于一些具有不確定性的特殊病及罕見病用藥,醫療機構更要愿意承擔過期報廢的風險,使此類藥的生產供應得以有效保證。
總之,醫療機構用藥短缺問題的解決已經刻不容緩,涉及到方方面面,希望相關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