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 楊鍇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屬于一種結締組織的血清陰性反應疾病,主要對脊柱、骶髂關節(jié)、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jié)進行侵犯,從而造成多個關節(jié)和系統(tǒng)受累,其中髖關節(jié)受累最為常見,約占40%左右[1]。髖關節(jié)受累后容易引起關節(jié)的畸形,患者在髖關節(jié)強直發(fā)病的早期病情比較隱匿且發(fā)展較慢,很多患者在就診時病情已表現(xiàn)的十分嚴重,臨床表現(xiàn)為髖關節(jié)非功能位強直,從而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干擾[2]。對出現(xiàn)髖關節(jié)強直的患者,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重建其髖關節(jié)功能的唯一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恢復患者的行走及生活自理能能力[1-4]。我院于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對收治的41例(52個髖關節(jié))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強直患者進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臨床效果較為滿意,先將手術過程、圍手術處理及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41例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全部患者的診斷過程均符合1984年修訂的紐約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分類標準[5]。41例患者中男37例,女4例。年齡19~57歲,平均年齡為(36.8±12.3)歲。自強直性脊柱炎發(fā)病至髖關節(jié)發(fā)生嚴重的畸形時間為4~19年,平均時間為(5.9±2.5)年。41例患者均存在程度不一的骨質疏松情況,既往無髖關節(jié)手術史,全部患者均伴有髖痛,在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加重,入院時16例患者因長期臥床而無法站立,25例患者可勉強扶雙拐在室內行走。根據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標準[6],41例患者的Harris評分為8~45分,平均評分為(23.9±6.3)分,全部患者均予以X線檢查顯示存在骶髂關節(jié)炎改變,其中,25例患者顯示骶髂關節(jié)兩側硬化,關節(jié)邊緣不清,關節(jié)間隙消失,存在侵蝕性病變。16例患者顯示髖關節(jié)融合完全,表現(xiàn)為強直狀態(tài)。同時有骨小梁通過,關節(jié)間隙消失或明顯狹窄。全部患者在經本人及家屬同意并簽署手術同意書后,予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治療。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 術前對41例患者進行詳細的檢查,對既往病史特別是否存在激素使用史進行詢問。評估患者心血管、呼吸、脊柱、骨盆、下肢各個關節(jié)的畸形及功能,了解髖部的骨質狀況、髖關節(jié)軟組織、肌肉及肌力情況,以確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術,并合理選擇麻醉方式、假體的類型及假體安裝的位置。全部患者在入院后指導其訓練上肢肌力,以便術后應用助行器或拐杖。
1.2.2 手術過程
41例患者均予以全身麻醉,術中患者采取側臥位,雙髖強直患者手術時先以較重側進行。術中取髖關節(jié)外側切口,自髖關節(jié)前方向關節(jié)囊內進入,與股骨保持1.0~1.5 cm的間距。對照髖臼上緣對股骨頸進行第2次截骨。在真臼原位采用髖臼銼造臼,使髖臼成形。保持前傾角5°~25°及外展角30°~50°,若患者為完全強直,則不需打磨至真臼,通過原關節(jié)面殘留的部分灰白色軟骨找尋真臼關節(jié)面。通過前傾10°~15°及外展40°~45°來對髖臼假體進行放置。依次進行擴髓,前傾15°,對股骨假體及股骨頭假體進行放置。復位后對髖關節(jié)的活動度及穩(wěn)定性進行觀察。操作完畢后,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在置入引流管后進行縫合。
1.2.3 術后處理 41例患者術后均常規(guī)引流24~48 h,為維持牽引進一步糾正殘余畸形,術后當天應主動進行下肢肌肉收縮及關節(jié)活動,術后24 h可予以扶助行器下地活動,雙側患者可采用上肢扶助行器進行站立訓練。術后為預防感染,均予以靜脈使用抗生素,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對41例患者進行12~24個月的隨訪,比較手術治療前后的髖關節(jié)疼痛情況、Harris評分及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并對手術安全性進行評估。
1.3 治療效果判定標準 采用Harris評分系統(tǒng)[6]對髖關節(jié)治療情況進行評價:總分為100分,優(yōu):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總有效率=(優(yōu)+良+中)/總髖數(shù)×100%。術后前后髖關節(jié)統(tǒng)統(tǒng)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7]進行評分。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全部數(shù)據均采用SPSS 11.5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手術前后的VAS評分、Harris評分及髖關節(jié)活動度數(shù)據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來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例(52個髖關節(jié))患者通過采用Harris評分系統(tǒng)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其中優(yōu)25髖,良16髖,中11髖,總有效率為100%。術前患者的VAS評分、Harris評分及髖關節(jié)活動度分別為(6.1±1.9)分、(23.9±6.3)分、(14.7±8.8)°,術后分別為(2.2±0.9)分、(88.6±10.7)分、(141.2±14.8)°,可見,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顯著低于術前(P<0.05),而術后的Harris評分及髖關節(jié)活動度顯著高于術前(P<0.05)。
對41例患者進行12~24個月的隨訪,患者術后均能生活自理,治療效果均比較滿意,未出現(xiàn)感染、脫位等近期并發(fā)癥。全部患者髖痛情況顯著減輕,關節(jié)活動度明顯改善,步態(tài)基本恢復正常,且未出現(xiàn)假體松動現(xiàn)象。
有文獻報道顯示,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強直患者應在早期予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這樣手術近期效果優(yōu)于延遲手術者,但容易出現(xiàn)遠期假體松動等問題[8]。本文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齡為為(36.8±12.3)歲。自強直性脊柱炎發(fā)病至髖關節(jié)發(fā)生嚴重的畸形平均時間為(5.9±2.5)年。早期予以手術治療能夠對關節(jié)功能進行改善,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提升。而隨著假體制作的技術和質量的不斷提高,手術技巧的不斷進步,從而可顯著減低后期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術中對于手術切口的選擇,主要根據手術操作者的經驗和個人習慣,針對髖關節(jié)強直于伸直位或屈曲程度<45°的患者,可采取髖關節(jié)前外側或后外側切口均能順利的對手術進行操作[9]。本文研究中,術中取髖關節(jié)前外側切口,方便松解髖關節(jié)前方攣縮組織,并在雙側同期髖關節(jié)置換時將雙下肢對齊。而針對屈曲程度>45°的患者,術中取外側入路可對股骨頸及髖臼進行更清晰的暴露,從而便于對股骨頸的截骨。
術后對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否成功的重要參考指標為偏心距的恢復[10]。因此,在患者術前可通過X線片對假體偏心距進行評估,同時因強制性脊柱炎患者的體位因素,術前偏心距評估較為困難。而針對因強制性脊柱炎而引起的髖關節(jié)強制患者,需要采取適合的頸干角假體系統(tǒng),從而利用恢復其偏心距,使術后髖關節(jié)的活動度及穩(wěn)定性得到提高。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獲得的頸干角和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相比要偏大,而偏心距則偏小。而偏心距的增加,可增加髖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張力及維持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且對患者肢體的長短影響甚微,術后患者步態(tài)基本正常。所以,對于頸干角接近正常的假體需要對其偏心距進行加長,從而避免在置換對側肢體時顯著延長,引起術后雙肢長度不一。
在假體安裝的過程中,對置入髖臼假體應前傾10°~15°,外展40°~45°。因患者脊柱及髖關節(jié)強直,髖關節(jié)過度前傾,所以,需要對髖臼假體及股骨假體的前傾角適當減少,從而降低前脫位情況的發(fā)生。而針對單純髖關節(jié)屈曲患者,可常規(guī)置入假體。對存在下肢內旋患者,可對髖臼假體前傾角適當減小,對股骨假體前傾角適當加大。對存在下肢外旋患者,需要對髖臼假體前傾角適當增加,并對股骨假體前傾角減少。同時,我們在對髖臼成形需要注意以下問題:①對髖臼位置進行確定。②以髖臼銼從小到大對髖臼內股骨頭磨削,在真臼原位造臼,髖臼成形。③術中不能對髖臼內軟骨進行過度切除,防止出現(xiàn)臼底骨缺損而引起的假體松動及脫位。④對髖臼缺損的患者,需要對已截除的股骨頸的骨質修整后置入髖臼底部,采用髖臼銼反轉植骨或打壓植骨,對臼底進行重建,之后將髖臼假體置入臼底。
因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強直患者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出現(xiàn)嚴重廢用性萎縮,所以,術后對患者進行系統(tǒng)性功能鍛煉的指導十分重要,在患者入院后即可對其進行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肌力訓練,而對雙髖關節(jié)強直的患者需要對雙上肢肌力加強訓練,從而便于術后采用拐杖或助行器站立或行走。
綜上所述,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用于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強直能夠顯著的提高髖關節(jié)的活動度,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并發(fā)癥少,治療效果值得肯定。
[1]趙曉君,薛鸞,陳云飛,等.三種方法檢測強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的效果比較.山東醫(yī)藥,2011,51(43):48-49.
[2]Reitman CA,Lidsky MD,Heggeness MH.Neurologic and morphologic features of dural ectasia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a case report.Am J Orthop(Belle Mead NJ),2006,35(11):530-531.
[3]Reveille JD,Ximenes A,Ward MM.Economic considerations of the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Am J Med Sci,2012,343(5):371-374.
[4]Song L,Zhang T,Yu J,Ren K.Causes and managements of acetabular fracture during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2011,25(8):968-971.
[5]Hamdi W,Alaya Z,Ghannouchi MM,et al.Associated risk factors with worse functional prognosis and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oint Bone Spine,2012,79(1):94-96.
[6]Oyama T,Ogoshi K,Kanai A,et al.Continuous intrathecal anesthesia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a patient wi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Masui,2010,59(8):1028-1031.
[7]Vander Cruyssen B,Mu?oz-Gomariz E,F(xiàn)ont P,et al.Hip involve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p replacement surgery.Rheumatology(Oxford),2010,49(1):73-81.
[8]劉青春,張偉,李偉,等.全髖置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高度屈曲強直畸形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27(15):1124-1127.
[9]Qu YX,Wang YJ,Sun JY,et al.Total hip surface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report of 31 cases.Zhonghua Wai Ke Za Zhi,2006,44(12):836-838.
[10]王藹平,張俊莉,劉茜,等.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jié)病變的相關因素分析.陜西中醫(yī),2012,33(6):6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