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巍 胡嬌 鄧文濤 陳龍
有文獻報道術后顱內感染的發生率在0.2%-5%之間,死亡率最高達57%[1]。在靜脈應用抗生素同時,往往需要反復腰穿,患者痛苦大,療效也不盡滿意。我院自2003年8月至2012年6月期間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聯合鞘內注藥治療顱內感染患者共57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57例,均為非特異性細菌所致顱內感染。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齡6~75歲,平均41.6歲;自發性顱內感染8例,腦腫瘤術后6例,腦外傷術后31例,腦出血術后12例(其中開顱術后5例,微創置管引流術后7例)。57例中單純顱內感染34例,腦脊液鼻漏及切口漏合并顱內感染23例。
1.2 臨床表現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熱、乏力、頭痛、惡心嘔吐、顱內壓增高、頸項強直和意識狀態惡化等臨床表現。部分伴有切口紅腫、不愈合、切口漏等。診斷標準為:腰穿顱內壓增高>1.8 kPa,腦脊液外觀渾濁或膿性,呈淡黃色或乳白色或乳黃色等。腦脊液白細胞數>0.01×109/L,蛋白質增高>450 mg/L;糖和氯化物降低。少部分病例可培養出病原菌。
1.3 方法 ①腰大池置管:患者取左或右側臥位,屈髖屈膝,通常取L3-4或L4-5間隙,常規消毒,利多卡因局麻成功后,利用套裝引流裝置,取穿刺針垂直刺入,約6 cm突破感后,拔出針芯,見腦脊液流出,置入導絲,擴皮,在導絲引導下將細硅膠管置入蛛網膜下腔間隙內約5~8 cm,觀察管內腦脊液流出通暢后,用貼膜將引流管與脊柱垂直固定。并連接三通裝置和引流袋。②鞘內注藥:抗生素的選擇可根據病情及腦脊液菌培養藥敏的結果決定。常用且安全的鞘內用藥及配置方法為:慶大霉素2萬U+生理鹽水10 ml;丁胺卡那霉素50 mg+生理鹽水10 ml;頭孢他啶100 mg+生理鹽水10 ml;頭孢曲松100 mg+生理鹽水10 ml[1];萬古霉素20 mg+生理鹽水10 ml等。頻次為每日1~2次,注藥后閉管2~4 h。
本組57例患者中,均采用上述方法配合靜脈應用敏感抗生素。于引流術后一般狀態即明顯好轉,3~7 d體溫恢復正常。治療期間每1~2 d化驗腦脊液一次,各項指標逐漸好轉至正常。49例7~10 d拔管,8例10~14 d拔管。腦脊液鼻漏及切口漏患者于術后3~5 d停止漏液,并逐漸愈合,拔管后無再漏液。腦脊液常規檢查連續三次正常,治愈出院。所有病例隨訪3~6個月,無復發。
顱內感染是神經外科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一般發生在術后3~7 d。手術后如發生腦脊液漏,則感染機會更大大增加。其原因一般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神經外科手術操作復雜,術野暴露時間長,創傷大,術后機體防御能力下降。二是如果發生腦脊液漏,增加了感染的來源。而一旦發生顱內感染,常常危及生命。所以必須選擇一個恰當、有效的治療方法。而由于血腦屏障的存在,加之腦表面溝回較多,顱底腦池易形成死腔,所以單用靜脈給藥,抗生素到達腦脊液內的有效濃度大大降低,影響療效。以往的治療,需反復多次腰穿,放腦脊液,注藥,操作繁瑣,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與之比較,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聯合鞘內注藥,不但可以減少腰穿次數,減少患者痛苦,還避免了多次操作引發逆行感染的風險。持續引流,將感染的腦脊液引出體外,應用敏感抗生素直接鞘內注入,抑制細菌生長繁殖,起到對有炎癥腦脊液沖洗置換作用。如有腦脊液漏,同時還能促使腦脊液漏的方向轉移,降低顱內壓,保持漏口干燥,加速漏口處肉芽組織生成,促進漏口的愈合。治療過程中,要嚴格無菌操作,控制好引流瓶的高度和引流速度,一般引流瓶高度控制在平臥時側腦室額角平面上10~15 cm,引流量和速度控制在200~350 ml/d為宜。
總之,持續腰大池引流+鞘內注藥治療顱內感染,操作簡單,患者痛苦小,安全,能夠縮短病程,降低費用,療效好,值得推廣。
[1]趙繼宗.神經外科手術精要與并發癥.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