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男 姜婷婷 趙麗麗 謝云輝 張亞軍 李卓
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退行性關節疾病,可因創傷、勞損、關節制動、組織細胞衰老等多種原因引發[1],好發于膝關節、髖關節、脊柱及手指關節等部位,治療極其困難。膝骨性關節炎(簡稱KOA)發病率最高,早期診斷與治療加上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可以有效促進本病的康復。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男16例,女24例。選自我科2012年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KOA患者,年齡40~73歲。病程6個月至18年。臨床表現:主要癥狀為膝周疼痛,行走時加重,局部壓痛,關節腫脹,中度積液,關節周圍肌肉萎縮。
1.2 治療方法 ①玻璃酸鈉關節腔內注射。方法:常規消毒膝關節皮膚,選擇髕骨外下緣為穿刺點,穿刺成功后給予玻璃酸鈉2 ml緩慢注入關節腔,每周1次,3~5周為一療程。關節腔積液較多時應抽出關節腔積液,注意無菌操作。②中藥熏蒸法(藥方為院內協定方),將數種中藥粉碎成中粗粉裝袋備用。將布袋置于熏蒸床下電鍋內煮沸20 min,患者仰臥于熏蒸床熏蒸20 min,然后將布袋撈出,墊毛巾后置于膝部濕敷20 min。每日兩次。③推拿治療:采用點、揉、擦、屈伸等手法的機械作用,起到舒筋散寒、活血通經,改善關節腔內壓力,促進關節內病理產物清除,從而使疼痛緩解。④外敷貼劑外用。注意第一次不要超過6 h,觀察皮膚的情況,如未見異常可敷至24 h再更換。
1.3 護理措施 ①心理護理:護士主動接近患者,態度和藹,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縮短護患間的距離,以減輕患者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藥物熏蒸時要防止燙傷,按時巡視,觀察患者皮膚、面色及出汗情況,皮膚出現瘙癢、皮疹等對藥物過敏癥狀,立即停止熏蒸。手法治療的患者應注意松解后有無副損傷及出血情況。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后要被動活動膝關節,使藥物均勻地分布在關節腔表面[2],并注意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熱、脹痛、屈膝受限等反應,應及時冰敷。推拿治療時告知患者身心放松,心平氣和。③功能鍛煉:讓患者充分了解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引起重視,并做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早期通過變換體位、輕度的伸展運動、使全身關節得到活動,可達到緩解肢體和關節僵硬的目的[3]。鍛煉方法:①肌力訓練:采用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和直腿抬高運動,達到維持關節穩定的目的。提高日常活動能力和患者的耐受力,可進行散步、游泳等。②關節活動度訓練。保持膝關節最大活動度的活動,可做空登鍛煉,即平躺在床上做蹬自行車的運動[2]。④出院指導:避免關節過度負重、過屈、受涼和處于某一固定位置長期不動。減少膝關節疼痛發作,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減輕關節所承受的壓力。使用拐杖時身體要站立平衡,上樓梯時健肢先上,下樓梯時拐杖及患肢先下。飲食方面注意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食用高鈣食品,必要時補充鈣劑。
治愈27例,顯效9例,好轉4例,有效率100%。
膝骨性關節炎是我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骨質增生為主要表現的關節病變,使患者膝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多見于老年人,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臨床治療上僅靠藥物、熏蒸、理療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才能達到應有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細心觀察患者,如膝關節皮膚的血運、疼痛性質、活動度,還要善于發現問題,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及時解決患者所需,使患者盡快恢復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1]孫海霞,孫殿統.骨性關節炎的中醫辯證治療與護理.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7):338-339.
[2]李彩霞.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護理.臨床調護中國民間療法,2008,5:59.
[3]王艷芬.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護理.天津護理,2008,16(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