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坤
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在臨床上十分常見,筆者分析了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臨床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4月到2011年4月于本院治療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161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方法分組,觀察組(切開復位內固定組)82例,對照組(外固定組)79例,所有患者均為單側受傷。觀察組男47例,女35例,年齡13~79歲,平均年齡(46.7±15.4)歲;對照組男46例,女33例,年齡16~74歲,平均年齡(47.3±16.1)歲。兩組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 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方法:患者采用臂叢麻醉方法,仰臥位,手術切口取掌側,沿著橈動脈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將皮膚切開,保護橈動脈并向橈側牽引,尺側方向牽引正中神經及橈側腕屈肌腱,顯露患者的旋前方肌,離斷旋前方肌遠端的橈側,將骨折斷端顯露出來,直視下復位骨折斷端。然后予鋼板行內固定,經X線透視固定是否滿意。0.9%的氯化鈉注射液沖洗手術創面,止血徹底,將旋前方肌、手術切口縫合。
1.3 評價標準 根據兩組患者術后3個月及1年腕關節掌曲活動度、GW評分、握力、背伸活動度來評價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的統計學軟件行統計學分析,t檢驗、χ2檢驗分別檢驗計量資料、計數資料,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效果比較比較兩組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的腕關節掌曲活動度(與健側比較的百分比)、GW評分、背伸活動度(與健側比較的百分比)以及握力(與健側比較的百分比)。結果觀察組腕關節掌曲活動度為74%、背伸活動度為80%、握力為79%;對照組腕關節掌曲活動度為53%、背伸活動度為59%、握力為54%,以上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GW評分為4.7,對照組GW評分為6.9,觀察組明顯小于對照組。以上差異均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術后1年效果比較比較兩組骨遠端不穩定骨折患者術后1年的腕關節掌曲活動度(與健側比較的百分比)、GW評分、背伸活動度(與健側比較的百分比)以及握力(與健側比較的百分比)。結果觀察組腕關節掌曲活動度為89%、握力為94%;對照組腕關節掌曲活動度為64%、握力為71%,以上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背伸活動度為86%、GW評分為3.7;對照組背伸活動度為73%、GW評分為4.6,與觀察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
伴隨著醫學研究者對腕部解剖及生物力學等知識的增加、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方法日益增多,新一代的內外固定技術及器械更進一步增加了此種骨折的治療途徑,患者的預后也有了明顯的改善[1]。總之,為使橈骨遠端骨折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穩定的位置及良好的復位是基礎[2]。手法復位及石膏制動可以實現橈骨遠端骨折的穩定,但是如為關節內骨折或者粉碎性骨折,由于軟組織的嚴重破壞、骨折缺損以及骨皮質支撐缺乏,形成不穩定性骨折,復位困難,即使復位成功也容易出現再次移位,增加了保守治療的困難程度。很多學者均認為,單純給予外固定很難使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折獲得良好的預后。因此,目前臨床上多傾向于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
[1]安貴生,宋冬,高志強,等.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研究. 山東醫藥,2010,50(44):32-34.
[2]張嘉,張保中,張萬利,等.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治療:內固定還是外固定.協和醫學雜志,2011,02(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