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常勝
橈骨遠端骨折,1814年Abaham Colles加以詳細描述過,此后即稱這種骨折為Colles骨折。它是指橈骨遠端的松質骨骨折,并向背側移位的骨折。Colles骨折,是最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所有的骨折的6.7%。多發生于中老年,女性較多。以往常規治療方式選擇手法復位石膏固定,但隨著內固定技術的進展及人們對腕關節功能要求的提高,對于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選擇手術治療從而獲得較滿意的解剖復位和早期可以行腕關節的功能鍛煉[1],已逐漸成為目前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主流的治療方案。選擇有效的固定方式不僅關系到骨折斷端復位,同時也關系到復位后功能恢復效果[1]。本研究通過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患者臨床資料,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取2007年8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38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為56.4歲,損傷原因:車禍:14例,自行摔傷:24例,均為新鮮閉合性骨折。骨折分型根據國際內固定研究會AO分型[2],B2型3例,B3型14例,C1型12例,C2型8例,C3型1例。損傷后測量角度:背傾角度15-30度,平均為21.6度,橈傾角度16-28度,平均為22.6度,關節面均有塌陷均大于2.mm。均行掌側縱形切口T型鎖定鈦板內固定術。
1.2 手術方式 麻醉方式均選擇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麻醉生效后患者取仰臥位,患肢外展至于側臺上應用止血帶,常規術區消毒,手術切口取掌正中外側切口縱行切開,在掌長肌腱與正中神經鞘膜間隙進入,將組織神經血管分離牽開后顯露選前方肌肉,切斷選前方肌肉,完全顯露橈骨遠端,剝離后顯露骨折端,采用牽引拔撬旋轉等手法將骨折復位,由兩枚克氏針零時固定后C型臂透視見骨折解剖復位后,如見骨折端有較大范圍骨缺損則進行同種異體骨植入壓實后置入合適長度的鎖定T型鈦板鎖入相應長度的鎖釘在,在此T型鈦板橫行端應距離橈骨遠端關節面大于2 mm,被動活動腕關節體會是否有摩擦感排除鎖定是否進入關節腔,及觀察內固定是否穩定。再次C型臂透視確定鈦板及鎖定釘位置及骨折復位情況良好后縫合旋前方肌后關閉切口。術后常規抗生素預防感染,待麻醉效果消失后即可行腕關節功能鍛煉及前臂前后旋轉功能鍛煉。
本組38例患者術后均隨訪,平均隨訪時間6個月(3-9個月),最后一次復查拍X線片示骨折均全部愈合,均無神經卡壓、鈦板松動斷裂、肌腱擠壓斷裂等情況,均通過最后一次隨訪其臨床療效參照Dienst評估標準[3]進行評估其中:優30例,良6例,可2例,其臨床療效優良率達94.7%。
橈骨遠端骨折是人體骨折中最為常見的骨折之一,橈骨遠端因其具有較多血管神經的周圍解剖特點及多個肌肉及肌腱附著止點具有多重生物力學平衡的原因決定了其骨折特點,骨折多為暴力原因導致本已疏松的骨質壓縮導致骨缺損及橈骨短縮移位往往并行存在,骨折為常為粉碎性且由于骨質疏松及韌性退變故骨折多有明顯移位并且常常導致關節面塌陷,這就決定了骨折的復雜性,以往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已經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為了達到滿意的復位和可靠地固定,為早期功能鍛煉創造條件,我們對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應進行切開復位,鎖定鋼板內固定,對于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選擇手術治療從而獲得較滿意的解剖復位和早期可以行腕關節的功能鍛煉,已逐漸成為目前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的主流的治療方案。選擇有效的固定方式不僅關系到骨折斷端復位,同時也關系到復位后功能恢復效果。
選擇我科住院的38例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應用鎖定鋼板治療閉合性橈骨遠端骨折例病例,平均隨訪時間6個月(3-9個月),最后一次復查拍X線片示骨折均全部愈合,均無神經卡壓、鈦板松動斷裂、肌腱擠壓斷裂等情況,均通過最后一次隨訪其臨床療效參照Dienst評估標準進行評估其中:優30例,良6例,可2例,其臨床療效優良率達94.7%。故總結認為:橈骨遠端不穩定型骨折特點如下:①手術治療不穩定型骨折首先選擇具有可靠固定且不影響骨折愈合的前提下鎖定鈦板為首選。②掌側入路解剖關系明確且視野明確在應用止血帶下術野更加清晰具有在同型骨折背側入路不具有的優點。③雖然術中切斷旋前方肌,其特點能清晰的顯露橈骨遠端,在固定同時對腕管內肌腱不造成擠壓及摩擦,故術后腕管綜合征的發生大大減低。④術中C型臂透視確保骨折能解刨復位為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奠定了基礎。⑤術后強有力的內固定保證骨折處穩定故術后患者疼痛感不強可早期功能鍛煉大大減少了腕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
綜上所述,掌側入路T型鎖定鈦板在治療不穩定型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顯著,顯著提高了患者術后腕關節功能改善了生活質量,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張偉濱,王蕾,沈宇輝,等.鎖定鋼板治療橈骨遠端不穩定性骨質疏松性骨折.老年醫學與保健,2007,13(6):345-347.
[2]王滿宜,楊慶銘,曾炳芳,等譯.骨折治療的AO原則.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366-369.
[3]Dienst M,Wozasek GE,Seligson D.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distal radius fracture.Clin Orthop Relat Res,1997,(338):1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