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華 慕璐巖 趙天書 喬萬臣 劉曉謙
偏頭痛是反復發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臨床常見的特發性頭痛。目前治療方法有內科的藥物保守治療,一般應用布洛芬、麥角制劑、曲普坦類治療急性發作或應用β受體阻滯劑、抗癲癇藥物、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預防發作;有中醫科采用疏風散寒、宣通經絡等中藥或針灸治療;有疼痛科應用神經阻滯治療。雖然大多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不能根治。而且極個別情況下缺血性腦卒中可作為偏頭痛的繼發癥狀出現,稱為偏頭痛性梗死[1],給患者帶來嚴重后果。我們對應用上述藥物和方法治療2年以上無效或療效不佳的頑固性偏頭痛患者實施顯微血管減壓術,收到良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2007年2月至2011年8月應用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頑固性偏頭痛患者64例,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齡28~64歲,病程5~26年,疼痛部位:額部13例,顳部25例,額顳部16例,枕部10例。所有患者術前均行頭顱CT檢查未見顱內異常,少數患者經頭部MRI檢查未見異常。
1.2 治療方法 顳部疼痛患者術前3 d行顳淺動脈壓迫試驗:手指緊壓患側耳屏前顳淺動脈搏動明顯處,頭痛明顯緩解者為陽性,行顯微血管減壓術;額部及枕部疼痛者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神經阻滯,有效果者為陽性,行顯微血管減壓術。手術方法:手術在局麻下進行,額、顳、枕部疼痛分別在眉弓、耳屏前顳淺動脈搏動明顯處、枕大神經出腱膜處、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體表投影處以1.0%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滿意后,切開皮膚,長約3 cm,顯微鏡下分離皮下組織,找到眶上神經、耳顳神經、枕大神經、枕小神經、耳大神經,游離、松解一段神經(≥2 cm),尋找壓迫神經的伴行動脈、異常血管袢或纏繞神經的血管團,切除之。64例患者中53例見到明顯增粗迂曲的動脈壓迫神經,9例見到纏繞神經的血管團,2例未見到責任血管的病例進行了神經松解和梳理。
隨訪半年以上頭痛消失、無復發為治愈標準,本組病例54例獲治愈;隨訪半年以上頭痛明顯減輕,對生活、工作無影響為有效,本組病例9例治療有效;頭痛復發頻次、癥狀減輕但影響工作和生活為無效,本組病例2例治療無效。
偏頭痛是最常見的血管性頭痛,病因不十分清楚,隨著神經外科學的發展,逐漸認識到大部分偏頭痛與局部血管、神經的結構和/或功能異常有密切關系。[2]因此產生多種發病機制的假說,包括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神經學說、神經血管學說。[3]嘗試解釋偏頭痛的發病原因,各種假說都未能完全解釋偏頭痛的病因。我國神經外科專家任炎武教授提出了“血管神經壓迫學說”,并且通過大量解剖發現偏頭痛患者在頭皮局部均有各種原因造成的血管對神經的壓迫,使得“血管神經壓迫學說”在偏頭痛的發病機制中占統治地位,并對70例偏頭痛患者進行顯微血管減壓治療,術后取得滿意效果。因此判定血管神經系統是偏頭痛發生的重要病理機制。我們正基于此,對頑固性偏頭痛患者實施顯微血管減壓術,我們在顯微鏡下發現,正常人的頭皮血管和神經是伴行關系,互不壓迫,而偏頭痛患者的頭皮血管因多種原因對伴行神經造成壓迫或包裹,這種壓迫或包裹不會直接造成頭痛,當各種原因使得壓迫段的血管過度舒縮,對壓迫的神經產生異常的刺激,就會引起疼痛,我們用顯微血管減壓術解除這種壓迫,切斷或燒灼責任血管,松解肌肉或筋膜對神經的卡壓,偏頭痛就根治了。
[1]王維治.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8-252.
[2]劉朝元,黃懷忠,杜軍.顳淺動脈減壓治療偏頭痛60例.臨床醫藥,2006,15(16):61.
[3]金永健,陳國強,肖慶,馮增偉.偏頭痛79例外科手術治療體會.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分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3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