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陳 胡昌益
患者,女,28歲,因“反復發作性暈厥7年,再發1 d”入院。患者于2005年因突發暈厥在當地診斷“癲癇”,并給予抗癲癇治療后但暈厥仍反復發作,后到我院診斷“長QT間期綜合征 尖端扭轉型室速”,予行左側頸胸4~5交感神經切除術,術后一直服用心得安20 mg3次/d,服藥1年后無不適癥狀,患者自行停藥,7年間未再發作暈厥。此次患者因勞累及情緒波動再次出現暈厥,伴小便失禁,數分鐘蘇醒后感全身無力,四肢麻木,急診入院。入院時查體:呼吸18次/min,心率78次/min,血壓98/62 mm Hg,雙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可聞及頻發早搏呈二聯律,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心電圖:竇性心律頻發室早、二聯律QT間期延長、QT間期時長560 ms”。心電監護:反復發作短陣性尖端扭轉型室速,發作時頻率達160~180次/min,每次持續數秒至數十秒。血清鉀3.3 mmol/L。超聲心動圖:心臟各房室大小解剖結構、瓣膜運動及心功能均正常。予持續微泵氯化鉀及硫酸鎂,口服心得安20 mg 3次/d等抗心律失常,仍有血流動力學改變,血壓62/40 mm Hg,遂用200J體外電除顫恢復正常竇性心律,治療10 d,癥狀好轉,未再發Tdp及室性早搏。
長QT間期綜合征(LQTS)是以心電圖異常為主要表現并伴相關臨床癥狀的綜合征,相對比較少見,它可引起室性早搏及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如Tdp),預后差,一般分為先天性及后天獲得性LQTS兩大類型。當前研究重點是先天性,其中有伴有耳聾的為Jewerll-Lange-Nilsen綜合征和不伴有耳聾的Romano-Ward綜合征兩類。臨床上以心源性猝死和暈厥為主要特征,也有部分患者表現為反復發作的一過性意識障礙,少數患者可在睡眠狀態下發生猝死,多發生于幼兒及青少年。Tdp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多形性室速,多發生在先天性和獲得性LQT患者。患者反復發作性暈厥,發作性Tdp與情緒激動及勞累有關,QT間期延長>480 ms(女),T波寬大有切跡,符合先天性LQT。先天性LQT及腎上腺素依賴型LQT,有家族常染色體隱形遺傳史,包括運動后誘發的LQT1系KCNQ1基因突變,心電圖主要表現為T波寬大;安靜時誘發的LQT2為HERG基因突變,T波低平、有切跡;睡眠誘發的LQT3為SCN5A基因突變,ST段延長、T波高尖。LQT1和LQT2患者鉀通道異常,LQT3為編碼的鈉通道功能異常,晚鈉電流增強,破壞動作電位2相平衡,使動作電位延長形成Tdp。發作前先天性 LQT發生Tdp前均有初始節律加快,當出現短-長-短或長-短周期的觸發機制時,這種長間期導致心肌不應期不穩定經一次室性期前收縮誘發。獲得性LQT為長間歇依賴性長QT間期,在緩慢節律基礎上發生Tdp,與早期后除極有關,心電圖呈典LQT治療以原發病為主、糾正低鉀血癥等危險因素、提高基礎心率(HR>80次/分鐘)、減少室壁復極離散度。Tdp常被暈厥、抽搐、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掩蓋,或被誤診為原發或繼發性癲癇發作,發作時常有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若不及時有效電除顫治療可能為心室顫動導致死亡,須引起臨床醫師重視,因此對于反復發作的不伴或伴有意識障礙的暈厥、抽搐均應有做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檢查,必要時進行心電監護。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左側心臟交感神經節切除術結合β受體阻滯劑治療、ICD植入術均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同時預防誘因也很重要如低鉀血癥、情緒激動、過度疲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