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川崎病又名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醫生首次報道而得名,是一種以急性發熱、皮膚損害和淋巴結腫大為臨床特點的全身血管炎癥,以5歲以內的嬰幼兒發病為主,男孩多見,男女發病比例為2~3∶1[1]。
選自我院兒科2006年5月到2012年5月共21例川崎病患兒,15男6女,平均年齡3.5歲,患兒入院時的臨床特點為:發熱持續6 d以上,伴眼結膜充血,口唇鮮紅、干裂、楊梅舌、皮疹、頸部淋巴結腫大等,入院后經積極治療和全面護理均治愈出院,住院平均時間為28 d。
川崎病可引起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從而導致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現在的普遍經驗是,急性期給予高劑量阿斯匹林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恢復期改為低劑量的阿斯匹林,此時做心電圖及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查,患兒若無冠狀動脈的異常,持續以低劑量阿斯匹林治療6到8周即可停藥。若心臟超聲心動圖發現有冠狀動脈的病變,則需長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狀動脈恢復正常為止。但若是在發病十天內,應立即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高劑量的阿斯匹林。但若超過十天,通常效果不理想[2]。在治療期間,應復查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來綜合評價心臟的受損情況,注意冠狀動脈是否擴張,是否有冠狀動脈瘤,為下一步的治療提供參考。
部分家長對川崎病缺乏了解,當得知此病可引起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時,很緊張,甚至絕望,我們應主動向患兒家屬講解川崎病的發病過程,做好溝通工作,只有醫患雙方相互配合才能治療好此病,要讓家屬知道此病的危險性,也要讓家屬看到我們治療此病的成熟經驗,
臥床體息:由于川崎病急性期持續高熱,發熱時間長,因此需絕對臥床休息,保持安靜,限制活動量,更要避免劇烈的運動。患兒多為持續性高熱,應定期監測體溫,體溫超過38.0℃時進行物理降溫,若效果不佳,可給予藥物治療,要定時測量體溫,掌握患兒體溫變化。如果患兒出現高燒及驚厥,應立即讓患兒平臥,吸氧,使用鎮靜劑,同時還要密切觀察患兒有無脫水表現,如果患兒出現脫水癥狀應立即進行靜脈補液,注意觀察患兒尿液情況,詳細記錄出入液體量。
若患兒口腔、咽黏膜出現彌漫性充血,刷牙時要注意用柔軟點的牙刷,避免食用易引起口腔黏膜破損出血的食物,盡量食用容易消化的流質、半流質食物,以免造成口腔出血。
患兒出現皮疹,且出現趾端脫皮,應注意患兒衛生,保持清潔,不能用手去去撕,要保持患兒指甲清潔衛生,盡量讓脫痂自然脫落,不要人為去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感染。
阿司匹林為環氧酶抑制劑,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但對胃黏膜有損傷作用,因此要飯后食用,可加點止酸劑,如奧美拉唑、胃復安等。要注意觀察患兒大便的顏色,注意有無消化道出血現象,防止消化道出血。
在護理過程中,要密切監測患兒的一般情況。如面色、精神狀態、心率、呼吸、脈博、大小便情況,有無煩躁不安、惡心、嘔吐、胸悶、腹痛等伴隨癥狀,以免病情加重,及早發現并發癥。
[1]王慕狄.兒科學.第5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8188.
[2]杜軍保,張清友.川崎病治療的若干新觀點.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1,Sep,16(5):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