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靈霞 劉燕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氣道變應性炎癥和氣道高反應性為特征,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呼氣性呼吸困難伴哮鳴音、胸悶或咳嗽等癥狀[1]。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全世界大約有3億患者,我國大約有近200萬,近年來其死亡率有增加的趨勢[2],因此對哮喘患者實施規范化治療護理尤為重要。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支氣管哮喘患者109例,通過對患者有效護理,取得良好效果?,F總結如下。
1.1 資料 選擇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支氣管哮喘109例,其中男67例,女42例,年齡21~72歲,哮喘病史20 d~22年,氣道激發試驗均為陽性,診斷均符合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診斷標準。[3]
1.2 治療與結果 109例患者均以醫生治療方案為基礎:常規吸氧、霧化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化痰藥物、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治療。根據《臨床診療指南》呼吸病學分冊對哮喘控制水平進行評估[4],109例患者出院時完全控制47例,部分控制48例,未控制4例,住院時間10~26 d。
2.1 一般護理 保持病室適宜的溫濕度,室溫保持在18~20℃,濕度50% ~60%,注意室內空氣流通,病室不宜放置花草,保持室內安靜整潔,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加強心理護理,患者疾病發作時,常出現緊張、煩躁不安、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可加重或誘發呼吸困難,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解釋避免不良情緒的重要性,通過暗示、說服、解釋,訓練患者逐步學會放松技巧及轉移注意力,通過語言和非語言溝通,使患者避免緊張,從而有利于哮喘的緩解。哮喘發作時患者機體營養極度消耗,體內大量水分、蛋白質流失,應給于及時補充。鼓勵患者多喝水,每天飲水量在2500~3000 ml,多吃蔬菜水果,飲食方面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避免過飽、過甜、過咸,保持大便通暢。
2.2 病情觀察
2.2.1 呼吸 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和用力情況,危重患者發作時,哮鳴音減弱或消失,呼吸變淺,神志改變,提示病情危重。
2.2.2 紫紺 紫紺多表現在口唇、皮膚、肢端、黏膜等處呈現青紫色,應密切觀察其色澤和溫度變化。
2.2.3 重癥先兆 當患者出現口唇、手指等皮膚發紺,心率快(﹥120次/分),咳嗽十分困難,神志模糊或恍惚不清,手足發冷、脈搏細弱、血壓下降、高熱不退,哮喘持續48 h以上癥狀,要視為危險信號,加強護理,床頭備氣管切開包或氣管插管等急救器材。
2.2.4 血氣分析 血氣分析是反映肺的通氣、換氣功能和酸堿平衡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呼吸衰竭及其分型的重要依據,應及時監測。
2.3 藥物護理 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速效β2受體激動劑、糖皮質激素、吸入性抗膽堿能藥物、短效茶堿及短效β2受體激動劑[5],氨茶堿具有良好的擴張支氣管作用,是治療哮喘急性發作不可缺少的有效藥物,使用時注意速度不能過快,并注意觀察患者用藥后有無惡心、嘔吐、失眠、心律失常、抽搐等中毒癥狀發生;糖皮質激素是最有效的抗炎、抗過敏藥物,其作用可改變機體的反應性、減少炎性滲出、增強氣道平滑肌對β2受體激動劑的敏感性,吸入后應立即用清水漱口,以減輕局部反應和胃腸道吸收。
2.4 對癥護理 密切觀察發作前兆癥,協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臥位休息,減少活動,多于患者交流,減少其緊張情緒。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呼吸困難程度調節氧流量,一般鼻導管吸氧時設定為2~4 L/min,面罩吸氧4~6 L/min,吸氧前應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時注意保持氣道濕化、保溫,及時巡視病房,保證氧氣吸入安全通暢有效,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深淺度的變化,口唇、四肢指端,皮膚顏色情況,生命體征神志的變化,并及時監測動脈血氣分析和血氧飽和度情況?;颊呖人詴r,囑其盡量坐起,身體前傾,用力將痰咳出,如果痰液粘稠無法咳出,可用生理鹽水100 ml+α-靡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5 mg等同時可霧化吸入,有稀釋痰液、濕化氣道、消炎的主作用,霧化吸入后,鼓勵患者咳嗽排痰。
2.5 健康指導 幫助患者了解哮喘的預防保健知識,查找疾病誘發因素及避免誘因的方法;簡單了解哮喘的本質和發病機理及發作先兆表現,學會哮喘發作時簡單的緊急自我處理方法;了解常用藥物的作用、用量、用法及副作用;向患者講明學會控制情緒的重要性,提高抵御心理應激能力,根據情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復發;指導患者通過峰速儀做肺功能檢測,進行自我評價,及正確使用霧化器和掌握吸入方法。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氣道炎性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有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護士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特點,善于與患者交流,了解掌握其心理狀態,做好各項基礎護理,積極預防并發癥,才能配合醫生成功救治。
[1]尤黎明.內科護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7.
[2]王杏元.內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9-60.
[3]Kroeqel C.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2006.Pneumology,2007,61(5):295-304.
[4]中華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呼吸病學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9.
[5]殷凱生.支氣管哮喘的藥物治療長期管理.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2):95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