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麗文
醫院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以來,護士作為護理工作的主體,肩負著護理業務、教學、科研等臨床護理任務。為了提高護士自身素質,不但要加強學習護理理論知識,還要加強操作技術的基本功訓練。不但要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還要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要想服務好,首先要了解患者心里是怎么想的,有哪些要求,需要哪些幫助,其次,是護士究竟怎樣做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使患者滿意。
1.1 護理人員與醫生 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各司其責。本著為患者負責的態度,協調好醫生與護士的關系。護士的工作要嚴肅、認真、做到“五心”服務,同時,要為醫生提供患者的一手病情信息,取得醫生對你的信任,對你工作的認可,這樣與其溝通就比較容易。工作起來也會比較輕松。
1.2 護理人員與其他科室 科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我們護理工作中常遇到的情況。
1.2.1 與后勤人員的溝通 由于文化層次、人員素質、所處環境的不同,溝通起來可能會有障礙。需要溝通技巧,即讓他感覺舒服,又無怨言還及時有效達到我們的目的。
1.2.2 與其他科室的醫生、護士的溝通、交流,一定要注意語言修養和運用語言技巧。舉例:科室間會診的事:有一個患者很危重,醫生下會診醫囑后,不見會診醫生來會診,很著急,對當班護士說:“再打個電話,催一下”。這時護士應講究方法,委婉一點兒,打電話詢問一下,醫生是不是在來會診的路上。再比如:科室間借東西,如果以商量的口吻向對方借用物品,那么就很容易被對方接受,反之,效果不好。所以,一定要有話好說,有話巧說。
1.2.3 與患者的溝通 要了解患者的心里想什么,有什么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護士用耐心的服務態度,精湛的護理技術,贏得患者的信任,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2.4 與患者陪護(陌生人)的溝通 這是不可小視的群體,往往他們才是醫療糾紛的根源。因為患者住院,幫助患者選擇醫院的是他們;選擇主治醫生的是他們;辦理出入院手續、填寫全程服務監督卡的是他們。與陪護溝通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醫院的聲譽和效益,所以不可忽視。
2.1 創造真誠的愛心服務環境 視患者為親人。在親情化服務中,要求醫護人員換位思考,履行自己的職責,實施親情化服務,把患者當做“熟人”、“親人”,給予理解和尊重。關愛患者,變被動為主動服務,切實解決患者的生活需要和困難。與其交流時態度誠懇,服務周到,想患者所想,不斷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給患者家的感覺,親人般的溫暖,讓患者享受星級服務,得到廣大患者的肯定。從而獲得患者對醫院的信任感和滿意度。
2.2 加強教育與培訓,通過創建醫院優質服務活動,提升醫護人員的品格風范,凝聚大家的積極性,上下齊心,使責任、榮譽、仁心、深入人心,激發醫護人員的工作熱情,增進團隊精神和全局觀念。形成尊重生命,追求健康,愛我工作的醫院優質服務文化模式。通過各種形式教育全體人員樹立“醫院是我家,我是醫院人,醫院靠我發展,我靠醫院生存”的責任擔當意識。體會性命相托理念,更好的服務社會。
2.3 精學業務,自我充實,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加強質量管理,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管理委員會和三級質控網絡,強化首診醫師負責制,防止和杜絕醫療事故或重大醫療差錯的發生。
2.4 加強管理者的素質 管理者不但要懂業務,更要懂管理。要立足現實,才能展望未來。要理順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使職責、權利落到實處。要正確對待、妥善處理客觀環境中出現的問題。要讓管理者知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管理者要為基層醫護人員做實事,做好事,關心他們的疾苦,站在他們的角度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領導的關心,關愛。
3.1 優質服務使護理服務模式得到創新 廢除流水線式的分工,減少層級管理。使每位護士對自己負責的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護士長排班,根據具體情況,依患者需要安排班次。以患者為中心,徹底改變護理模式,使患者真正得到全面周到的護理。
3.2 優質服務改善了就醫環境,拉近了醫患關系,使醫患關系趨于和諧,逐步實現優質服務的目的。最終實現患者滿意,護士滿意,醫生滿意,院長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局面。
3.3 優質服務實現了護士的人生價值 由于國家、地方的各級領導及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加大了支持、投入的力度;護理部積極研究,護士長積極嘗試,護士積極實踐,形成了從未有過的大好局面。
總之,建設醫院優質服務文化,充分展現了關心、愛心、細心的優質服務氛圍,實現了優質服務的目的,為患者提供了安靜、舒適的就醫環境;密切了護患關系,使護患溝通更加和諧。減少了醫療糾紛及醫療安全隱患,增加了患者對醫院的滿意度。改善了醫院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在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促進了醫院健康有序的發展。